top of page

學習也需要教練?3 種你從未想過的陪跑方式

  • 作家相片: 法憲教練
    法憲教練
  • 4月26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我買了課程卻遲遲沒點開。」「學習清單列了一堆,卻越來越有罪惡感。」「我不是不想學,只是好像永遠在原地。」


你不是缺乏動力,也不是不夠自律。你只是少了一個願意陪你重新設計節奏、理解你卡住的人。


我在 AndAction 擔任教練(Life Coach)。這幾年來,我陪伴許多學習者重新找回節奏,發現學習的阻礙,往往不是來自外在環境,而是來自我們對自己的誤解。


這篇文章想帶你看看,原來教練不只是「訂計畫」、「陪打卡」,還能以三種你想像不到的方式,成為你學習路上的陪跑者。







陪跑方式一:教練陪你破解拖延


你不是懶,而是太想把事情一次就做好


我的許多客戶剛開始合作時都說:「我就是拖延症很嚴重的人。」

但我很快發現:不是他們不想做,而是壓力太大、期待太高,行動門檻太難跨過。尤其是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更容易覺得「沒辦法做得好就乾脆不做」。


降低行動門檻,讓你願意靠近


教練真正的工作,不是在一旁督促說:「你快去做」,而是陪你在行動之前,先理解你為什麼會退縮。這不只是情緒陪伴,而是技巧性的引導。


像有些人會說:「我只要看到開頭五分鐘不順,就會整段放棄。」我們就會一起設計「不順也沒關係」的版本,例如設定「今天只要進去聽一句話就好」。這樣大腦會覺得比較安全,也更容易開始。


此外,我們會設計「結束的儀式」,讓你在每次學習完後可以看見自己真的完成了什麼。這不只是成就感,更是一種強化回路,讓你願意明天再回來學。


我曾經和一位學員約定:「你只需要每天打開課程,看三分鐘就好。」

一週後他驚訝地發現:「原來不是我懶,是我一直以為要學就要學很久。」

我們一起把「看似困難的任務」變成「願意靠近的入口」,行動自然就開始了。


拖延不是怠惰,而是保護機制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拖延並不是「不積極」,而是一種大腦應對壓力的方式。當我們預期某件事會帶來評價、風險、或失敗感,大腦的杏仁核會啟動威脅反應,讓我們傾向「先不要碰它」,以避免心理上的受傷。


我曾經教練過一位自認「超容易分心」的客戶,原來她在學生時期經常因為學習表現不如預期而被責備。這讓她對「開始學習」產生了內在抗拒,因為學習對他來說等同於「要被評價」。


我們透過對話設計了「學習前先自我安頓三分鐘」的機制——寫下今日狀態、焦慮點,以及「願意試試」的最低門檻行動。


她後來說:「我以為我不喜歡學習,今天發現原來是我需要先安頓好我自己。」


另一位客戶則是和我一起做了「失敗練習計畫」:我們刻意設計了一次會做不好的學習任務,並在事後一起回顧他怎麼回應那次「不如預期」。


他說:「我第一次覺得,原來失敗可以是我主動安排的,原來我可以用玩的方法面對它。」


這些方法不只是技巧,而是創造一種心理安全感,讓學習真正開始。




陪跑方式二:教練陪你設計你的節奏


過度理想的學習計畫,反而容易放棄


很多人一開始會訂下超高強度的學習目標:

  • 一週讀完一本書

  • 三天完成一堂課

  • 每天寫兩篇心得

但很快就會發現:根本無法持續,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


找出你能「每天進行」的方式


教練會從你的日常裡找線索,問你:「你什麼時候最不排斥學習?」、「哪一種形式你覺得沒那麼討厭?」


我們會一起從生活中找到「你願意進行」的時刻,而不是另外安插一套理想行程。


一位客戶每天通勤搭捷運 25 分鐘,我們就設計了一套通勤學習法:一段 10 分鐘聽力訓練+一段 5 分鐘錄音反思,剩下時間發呆也可以。


這讓他不再壓縮生活時間,反而更容易養成節奏。


教練會和你一起測試、優化、微調,找出一種方式是「你會真的做」,而不是「聽起來很厲害」而已。


我曾陪一位客戶,把「每週做一次完整簡報練習」,改成「每天寫一句簡報開場白」。


這樣一來,她不只每天都能完成,也更願意持續。三週後,她開始自己加碼練習段落、搜尋資料。


教練不是幫你設定極限,而是一起試出節奏


我們常會一起做一件事:列出一週中你精神最好、最放鬆、最容易行動的時段。不是規劃,而是觀察。


然後我們會一起設計一套「行動儀式」,像是「泡杯咖啡 → 播放特定音樂 → 打開學習平台 → 記錄一句心得」。


這些聽起來像儀式,但其實是幫大腦建立「安全且熟悉的開始模式」。


有一位客戶,我們還設計了一份「情境模板卡」:在不同狀態下她可以選擇不同任務,例如:疲累時只需看筆記、狀態好時做模擬測驗、心煩時寫一段自由書寫。這讓她在各種狀態下都還能有「適合當下」的前進方式。


這些微小而創意的節奏設計,讓她每天都能以「可以做到的方式」靠近學習,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剛剛好才行動。





陪跑方式三:教練陪你整理情緒


學習不是只有計畫,有時候你需要的是被理解


我們很容易對自己說:「你再努力一點就好了。」

但很多時候,卡住的根本原因,不是方法不夠好,而是心情已經撐不住。


教練陪你處理「你很努力但還是很累」的時候


我曾經陪伴過一位考試準備中的客戶,整整一次對話只聊她的焦慮與壓力來源。

那次對話沒有進度,但她說:「謝謝你聽我講這些,我終於不是一個人了。」


教練的提問,不是為了解答,而是讓你看見內在對話


我會問:「你現在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如果你今天什麼都不做,你對自己的評價會是什麼?」、「這個念頭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些提問,不是為了找到標準答案,而是幫助對方重新覺察那些平常沒空聽的自我聲音


也有客戶在每次對話開始前,我們會一起做「內在氣象預報」:今天的你,是晴天、陰天還是下雨?這不是可愛的比喻,而是讓他們有語言描述自己的狀態,並據此選擇最適合的學習行為。


當你能夠開始照顧自己真實的狀態,而不是逼自己去「表現得像在學習」,你就會發現:行動其實很自然,只要情緒被理解。


學習不該只是一個人的事


我們很習慣靠自己撐過學習卡關,也很習慣把學不下去怪罪自己。


但事實上,你可能只是缺少一個系統、少一點理解、少一點設計。


你不需要再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沒用」,而是可以問自己:「有沒有一種方式,是我願意做的?」


教練的角色,不是推你往前,而是陪你找到你願意出現的方式


有一位客戶曾說過一句讓我很動容的話:「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期待明天要學習這件事。」


這不是因為她突然變得很厲害,而是她開始知道要怎麼跟自己合作,不再用壓力逼自己做事,而是用節奏、情緒、理解讓自己出現。


學習不是一場獨行的戰役,而是一條可以設計、可以調整、甚至可以有人陪的旅程。你不需要從一開始就什麼都會,你只需要開始練習——怎麼跟自己好好相處。


如果你也在學習路上卡關很久,也許,是時候找一個願意陪你跑的人,一起出發。因為你不只是需要方法,更值得一段被理解的過程。


最後,跟大家偷偷透露一個五月的活動


我們將跟 Hahow 合作推出一個

「線上課程」結合「陪跑教練」的活動

同時會有很多領域的專業老師一同參與🔥🔥


記得持續保持關注!

你將會得到最優先的活動資訊!


 
 
 

Comentarios


錨點 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