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個月後,你希望看見怎樣的自己?|人物誌專訪 ft. Vidamore 共同創辦人 Lillian

  • 作家相片: AndAction 編輯團隊
    AndAction 編輯團隊
  • 4月20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4月22日

你有想過,三個月後,你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嗎?


你正在做的事,是看到其他人也在做,所以我也來做做看?還是其實也沒想太多,走著走著就到這了?


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你「真正想要看見的樣子」到底是什麼,也許 Lillian 的故事,能為你帶來一點啟發。



Lillian 的多重身份


Dada :「需要我時,我會和你感受你正在感受的,並在一旁給予你所需要的陪伴。」
Dada :「需要我時,我會和你感受你正在感受的,並在一旁給予你所需要的陪伴。」

一群「心理學外行人」創立的心理健康品牌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隻黃色小生物,他是心理健康品牌 Vidamore 的吉祥物 Dada,而 Lillian 正是這個在 Instagram 上擁有 6.3 萬粉絲的品牌共同創辦人。


「我們從小到大,自己有遇到一些不管是自我覺察啊,或是情緒啊,或是關係啊,溝通上的困難,然後我們當時可能就會去看一些書或是想辦法解決。
我們就想說好像可以用一個比較不一樣的角色,用很大眾、很生活化的方式結合一般人會遇到的情境,去講這些東西(心理學知識)。」
「大家都會想說我們是心理學背景然後要分享,但其實完全都不是,我們都是外行人。」

Lillian 提到,自己從小就是身邊很多朋友,和她分享煩惱、討論的人。這樣的特質和生命經歷,也讓 Vidamore 這個品牌順勢而生。在一次 Vidamore 和生涯教練(Life Coach)的合作中,Lillian 第一次了解到什麼是 Life Coach,並成為她開始學習教練的契機。


在 Lillian 的多重身分上,也開啟了一個「新手教練」的身份。



Vidamore 和 Life Coach 不謀而合的核心概念:思考「想要成為的樣子」


我們每天都會產生許多情緒,但有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和自己的情緒對話。而 Vidamore 的使命正是:引導你在各種生活情境與人際關係中,覺察自己的狀態、認識自己的需要,並且更舒服自在地與情緒共處。


仔細看 Vidamore 分享的內容,可以發現一些共通點:都是從看見問題出發,接著梳理思緒、學習如何接納情緒,最後產出具體行動


「從這個品牌最一開始,我們就希望所有呈現出去的內容,都有這樣的核心。我們總會給他們(讀者)可以在生活中試試看的方法。 」


「我學了教練之後才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很『教練思維』的東西。」

Vidamore 的內容策略,與教練技術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這讓 Lillian 更深刻體會到,這種思維模式,其實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幫助自己和讀者更能同理、認識自己,清楚描繪未來,打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除了品牌創辦人和新手教練的身份外,Lillian 的職涯故事,其實是從行銷開始。


畢業後,她在這個領域工作七年,累積了豐富的品牌策略與內容行銷經驗。在接觸生涯教練後,Lillian 也因此開始思考她的下一步:要繼續往上升,變成行銷主管?還是要轉換跑道?


「我自己也有覺察到,『行銷』這個角色,其實還是一個我蠻重要的身份認同,我覺得它是一個很 solid(扎實) 的專業技術背景。」


比起萬人追蹤的品牌 Vidamore,Lillian 內心更深的身份認同,其實是「行銷」。


這讓她在思考接下來想成為的樣子時,選擇繼續在行銷領域深耕,她把後來學習的教練思考方式,融入她的專業,成為自由接案的行銷人。



行銷的「魔法提問」,幫助品牌描繪出三個月後想看見的美好想像


許多中小企業或剛起步的品牌,沒有完整的行銷團隊,因此在做行銷時,經常是「看到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


「我們要發 IG,一週三篇!」

「現在短影片好像很流行,可以幫我做一支影片嗎?」

「我們現在觸及很差,可以幫我想一些活動吸引更多流量嗎?」


很多業主會「先做再說」,希望透過不斷產出內容,讓品牌被看見。但這樣的行銷往往像是「追著趨勢跑」,失去了品牌的核心聲音。


把「教練式提問」變成對行銷業主的「魔法提問」


Lillian 看見,業主真正想要的,其實不只是發文,而是品牌成長、影響力,甚至更長遠的商業目標。


問題是,老闆們自己也說不上來,他們到底想要什麼?——這讓行銷策略變得像是照本宣科,只是為了發文而發文,缺乏明確目標。


過去,如果業主請 Lillian 一個月幫他們發十篇貼文,他每個月就交十篇貼文給業主,完成他們的要求。但學習教練技巧後,她開始嘗試:用「教練式提問」,幫助業主找到他們品牌真正想達成的目標


「我開始問他(業主)問題:他想要做的那個畫面是什麼?是賣超多產品嗎?還是他想要有很多粉絲?還是他想要這個品牌很有名?其實這在行銷上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樣。」

當她改變問法,運用教練思維,探索對方內心真正想要達成的目的,開始詢問業主「你希望三個月後這個品牌的狀態是什麼?」時,也順勢引導業主開始深入思考,讓他們描繪出具體的行銷目標,而不是單純追隨潮流。


行銷的本質,是幫助品牌說出自己的故事


這樣的改變,讓合作關係變得更有深度,也讓業主更信任 Lillian,甚至開始主動來找她討論行銷策略,而不只是請她「發文」。


「我覺得那個關係會蠻不一樣。我是真的有在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只是我每個月交十篇貼文給他。因為我知道了他核心的想法,所以我可以跟他一直有來回的,做新的討論跟新的嘗試。」

從「執行者」轉變為「夥伴」的關係,教練的「魔法提問」讓 Lillian 在行銷接案的角色不再只是提供服務,而是與業主一起探索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創辦人、行銷人與個人的交會——教練如何串起 Lillian 的多重身份?


從自己的特質延伸,自然打造出一個有溫度、有知識的心理品牌,再到遇上 Life Coach,最後由行銷正職轉為自由接案的這條路,Lillian 的生涯看似很多條分支,但其實每個身份,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同理與認識自己。


Lillian 如何化解身份上的矛盾,找到平衡?


在創業、接案、品牌經營的交錯路徑中,有時也會讓她感受到身份認同上的矛盾,但 Lillian 找到了她的方式:

「我現在的身份很多,有時候會很雜,但我覺得『自我教練』這件事情給我非常大的幫助。我覺得光是這點,就可以陪伴未來的人生走過很多階段。」

「如果只是寫日記的情緒梳理,我覺得比較著重在當下的感覺。但是教練的思維就會著重在:五年後你想要什麼?十年後你想要什麼?」

Lillian 在不同的身份和選擇中,透過自我教練,更認識了自己。


她把目光放遠看,同理自己,也同理對方,更能夠抓住雙方的核心需求。從取捨案子、合作,到自己的人生抉擇上,教練技巧用在她自己身上,反而讓她不會因為外界的期待或雜訊而迷失。


以前的她,對願景比較不會那麼有意識地想像,但是現在,更能把願景的思考也帶生活和關係裡,幫助她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這種影響不只停留在她自己身上,當她能夠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她也開始有能力去幫助身邊的人。


從個人選擇到支持身邊的人:少了衝突,多了理解的親密關係


撇開品牌創辦人、行銷人和教練的身份,回到 Lillian 個人,她也同時是「女兒」、「伴侶」的角色。


她笑說,在工作上,她可能是一個有耐心、善於傾聽的人,但私底下,卻會對家人或是對另一半更直接、有時甚至會變得有點嚴苛的人。


但她發覺,自己內心其實是很渴望想要接納、支持他們的。


「在陪另一半聊天,他在講他的工作的時候,我會更客觀的用一些教練的思維去陪他聊這些東西,不會帶入那麼多的個人情緒,或者不會有太多批判的眼光。」

Lillian 開始練習放慢、傾聽、陪伴。這樣的改變,讓他的親密關係變得更順暢,少了衝突,卻多了理解。


「教練思維」不僅幫助她在行銷接案、品牌經營中更有策略性,也開始滲透到她的個人關係裡——從工作選擇、情感互動,到對身邊人的支持,她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與回應。


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親身實踐自己的選擇


如果說學習教練讓 Lillian 在個人選擇與親密關係上,變得更有意識、更能接受與支持,那麼 行銷接案工作和 Vidamore 則是她影響更廣大社群的方式。


訪談中,我腦海裡浮現了一個同心圓的畫面——Lillian 本人在最裡面,由裡到外,從個人上做選擇的判斷和情緒梳理,到下一層是陪伴身邊親近的人,再到更廣的一層是品牌業主和 Vidamore 的粉絲們。Lillian 帶來的影響,像水波一樣慢慢向外擴散。


從行銷到心理健康品牌,從自我探索到幫助他人,這些看似不同的身份與經歷,中間經歷了同理和認識自己,梳理思緒,最終都回歸到同一件事——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創造自己的選擇。


學習教練技術,對 Lillian 來說,不只是一個「角色」上的轉變,更是一種貫串她每個角色間的核心,深深影響著她人生的思維模式,也讓她得以幫助更多人,選擇自己想要看見的故事。你呢?三個月後,你想看見怎樣的自己?

 
 
 

Comments


錨點 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