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常見問題|初階教練培訓課(2025 完整指南)

  • 作家相片: AndAction 編輯團隊
    AndAction 編輯團隊
  • 3月2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4天前

AndAction 培訓課|常見問題簡表

常見問題

回答

喜歡陪伴、願意練習、在意成長的人都適合

不需要,零基礎就能學

建議累積至少 20–50 小時實作經驗

入門 → 技能 → 實戰 → 定位 → 品牌 → 專業化 → 長續航

副業接案、融入本業、企業講師顧問、社群帶領與內容創作

沒客戶→從朋友圈起步 不會行銷→用價值故事 資格感不足→督導+回看+反思

完成初階+進階 累積時數並符合專業規範

諮商看過去 顧問給方案 教練陪你往未來走、設計行動

可以,教練重點是傾聽與好奇,不是口才

可以,邊學邊用在日常,反而省時更有效率

能,高品質傾聽與提問讓關係更順暢

有,自我覺察、溝通力、領導力都會受益,是長期資產

有倫理與合約、接受督導、能清楚解釋流程


AndAction Life Coach 培訓課



1)什麼樣的人適合成為教練?


願意以人為本享受成長喜歡陪伴他人看見可能的人,通常走得長。


常見的好教練特質:穩定與同理、願意練習與受回饋、界線清楚、能把複雜講簡單、遇到卡點願意調整而不是硬撐。

沒有「完美人格」這件事,只有不停精進的肌肉;而 ACP(Acceptance、Commitment、Persistence)正是在訓練你的核心肌群。



2)需要體驗過教練服務,才能參加培訓嗎?


不需要,培訓課零基礎就能入門


但當然,若先體驗過 1–2 次教練服務,你會更快理解「教練不是給答案,而是合作與承諾」,學習曲線更順暢。



3)教練時數需要多少才能開始執業?


沒有法律上的硬門檻,但品質一定要有門檻。


AndAction 建議的「發展里程碑」:

  • 0–20 小時:觀摩、雙人練習、錄音自我回看、基本倫理與合約。

  • 20–50 小時:低費用/公益實作,建立流程與「價值故事」。

  • 50–100 小時:穩定收費,固定督導,能清楚說明服務與評估方式。

  • 100+ 小時:形成個人風格與客群定位,評估是否銜接國際認證。重點不是時數本身,而是你是否建立了可重複、可檢核、可回顧的服務流程



4)Life Coach 的學習或成長歷程有哪些階段?


AndAction 建議的成長地圖

  1. 入門理解:ACP 心法、教練角色與倫理、對談結構。

  2. 技能基礎:提問、傾聽、探索、聚焦、行動設計、評估與回顧。

  3. 實戰時數:錄音回看、同儕/督導、建立「價值故事」與案例庫。

  4. 定位與產品化:題目、客群、服務包、定價與轉介紹機制。

  5. 品牌與商業:敘事、口碑、合作與簡易營運。

  6. 專業化/認證:進階技術、時數與督導、國際銜接。

  7. 長續航:研究/教學、跨域、節奏管理(Persistence!)。



5)培訓完畢後可能的發展?


發展方向

  • 副業接案

    • 下班或週末接少量個案,先從身邊人脈圈開始,逐步累積經驗與信任。

    • 這條路能讓你用較低風險測試市場,邊做邊練。


  • 融入本業

    • 如果你是主管、教育者、HR、行銷或心理相關專業,教練力會直接成為「加速器」。

    • 例如:主管用教練對話提升授權與回饋品質,老師用教練提問讓學生更有動力。


  • 走向企業講師或顧問

    • 當你累積到一定時數與案例,可以設計主題課程或顧問方案,協助企業或組織提升溝通、領導與轉型。

    • 教練力會是你與其他講師/顧問最大的差異化。


  • 社群帶領與內容創作

    • 把教練思維用在社群經營、課程社群帶領,讓成員更有參與感。



AndAction Life Coach 培訓課


6)成為教練後可能的瓶頸?


常見瓶頸與應對

  • 沒客戶 → 從身邊的朋友圈起步

    • 怎麼開始:先找身邊熟悉的人練習(朋友、同事、同學、社群夥伴)

    • 形式:可以用「練習對話」「交換服務」或「低費用嘗試」的方式,降低對方壓力,也幫自己建立信心。

    • 重點:別急著賺錢,把每一次對話當作累積「價值故事」的素材,這些故事會成為未來最自然的行銷資源。


  • 不會行銷自己 → 用「價值故事」來代替推銷

    • 核心思路:不要一直說「我是教練」,而是讓案例說話。

    • 四段法整理案例

      1. 前(客戶原本狀況):例如「他對轉職感到焦慮、拖延寫履歷」。

      2. 中(你怎麼做):例如「我用 ACP 模式幫他釐清價值觀,設定一個下週可完成的小步驟」。

      3. 後(短期改變):例如「他開始每天花一小時整理履歷」。

      4. 遠(長期影響):例如「三週後順利投遞履歷,並回饋說焦慮減輕很多」。

    • 結果:這樣整理下來,不需要誇大,就能讓人清楚看見「因為這個對話,他真的有改變」。


  • 資格感不足(冒牌者症候群) → 用紀律取代自我懷疑

    • 固定督導:每月一次,或每累積 5–10 小時就帶錄音去,請督導指出優勢與盲點。

    • 錄音回看:每次對話後,挑一段 10 分鐘聽,寫下三點觀察:做得好/需要改進/下次要嘗試什麼。

    • 寫反思:用簡短日誌紀錄「今天的學習」「客戶的反應」「下次要保持/調整的地方」。

    • 效果:資格感不是靠頭銜長出來的,而是靠「一次次被檢視、被修正、被累積」慢慢長出來的。



7)培訓結束後,是否有和 AndAction 的合作機會?


有機會,但以品質與適配為前提。


常見舞台:CoachX 跨域實驗、陪練與共學帶領、工作坊助教、內容共創、企業合作案等。


通常我們會看:是否完成初階+進階、具團體督導紀錄、累積約 50–100 小時正式時數、能提供錄音與逐字稿做品質審核、並遵守倫理與保密原則

也歡迎你打造自己的生態系——合作不是唯一答案,成長才是。



8)學教練和學心理諮商、顧問有什麼不同?


心理諮商更專注在心理治療與過往經驗,顧問多半提供專業建議或解決方案。


教練則是陪你往未來走:透過提問與合作,幫你找到資源、設計行動、建立回饋,讓你把「想法」變成「做法」。



9)如果我很內向、不擅長表達,也能成為教練嗎?


可以!教練不需要你口才像主持人,而是要你有好奇、傾聽和陪伴的能力


性格內向反而可能讓你更專注在對方身上,只要願意練習,你的特質會成為優勢。



10)我現在工作已經很忙,學教練會不會很花時間?


教練課的重點是學了就能用,不需要等到有大把空閒才開始。


你可以把技巧直接套進日常對話、工作會議、團隊合作裡,邊學邊用,反而會幫助你省下溝通的時間與心力



11)教練課會幫助我在人際關係和溝通上變更好嗎?


會。教練技巧的核心就是高品質傾聽與精準提問,這會讓你的對話更有深度,少一點誤解、多一點連結。不只在職場有效,在伴侶、朋友、家人相處中也一樣適用



12)如果中途發現自己不適合走專業教練,還有什麼價值?


學教練的價值不是只有成為職業教練。


你會獲得的包含:更懂得自我覺察、更有效的溝通方式、讓人願意跟隨的領導力、以及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幫助他人的工具


即使不走專業教練路,這些能力也會成為你人生裡的長期資產。



13)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可信的 Life Coach?


看制度,不只看話術。可靠的教練通常:

  • 有明確倫理與保密說明、清楚的合約與邊界

  • 接受督導/同儕回饋,願意讓專業被看見與被修正。

  • 能解釋流程與衡量:目標設定、行動設計、檢核點、回顧節奏。

  • 具備可匿名分享的案例敘事,不只是一堆截圖稱讚。

  • 對資料有錄音與使用規範,尊重你的同意權。


需要提高警覺的紅旗:保證結果、貶低他人專業、要求越界資訊、拒絕任何回饋或審查。初談時就大方問——好的教練會欣然回答。



想快速理解「教練是什麼、與諮商/顧問差異、常見議題、應用場景」?推薦先看這支說明會回放



AndAction Life Coach 培訓課



留言


錨點 1
Group 3648.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