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擁報 Free Hug No. 5》幸福的追求之道

  • 作家相片: Chloe教練
    Chloe教練
  • 4月8日
  • 讀畢需時 18 分鐘
每月送達的一份擁報,來自  AndAction 的  Free Hug。

幸福的追求知道-總編輯引言


本期《擁報 Free Hug》的開頭,我想要向你發出一個思考提問:「你如何在生活中創造幸福?」不論是對自己、或是身邊的任何關係,你曾做過什麼付出來創造幸福?


當你回答完這個問題,我希望你記得:自己曾為創造幸福的所做的每一個付出。不關乎結果是否符合預期,也不關乎他人是否接受你的好意,我希望你看見自己發自內在願意付出的心。


學會重新聚焦在自己的內在意願之後,我開始放下對於結果的執著。


當我希望在關係當中得到幸福,我便試著在相處的片刻,為對方創造喜悅的時光,也更多的關注在他為我創造的喜悅。一起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幽默感,互相把彼此逗樂。當我們共同享受於彼此創造的喜悅氛圍當中,這一刻,我們就是幸福的。


幸福不在思想當中發生,它發生在日常的行動當中。


你選擇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如何表達感謝、如何理解生活的經歷、如何建立健康的習慣、如何聚焦於正向的事物、如何釋放你的善意、如何從自己身上發現幸福…..這些生活的小細節,就是幸福的追求之道:從你的內在深處展開,慢慢顯化為實際的行動。


<幸福的追求之道>我們一起探索幸福


看生涯教練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幸福?他們又是用什麼觀點來聚焦幸福的時刻?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感到幸福,教練又會怎麼陪伴你走過這渾沌的階段呢?AndAction 心理學研究團隊,最關注的事情就是幸福感的研究,他們又會帶來什麼獨特的觀點呢?





幸福是什麼?

AndAction 專欄|Chloe 教練

幸福,對每個人來說或許定義都不同,在我心中,真正的幸福來自於足夠瞭解自己,並能依照自己核心的價值觀去生活。


當我們還不太清楚認識自己內心的需求和價值時,往往會很容易被別人的期望所左右。例如: 30 歲因為還沒達到「成家立業」的標準而感到焦慮和迷茫,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壓力來自於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足夠瞭解自己,是幸福的起點。


當我們越清楚自己真正重視什麼,就能在生活中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選擇。舉例來說,小明曾支持的政治人物,因近幾年的行為偏離了他的核心價值觀,使他毅然決定在下一次選舉中不再投票給他。這樣的決定雖然看似渺小,卻能讓小明衷於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的聲浪所左右。


同樣地,小美非常重視真誠,當她發現老闆利用資訊落差欺騙合作夥伴時,她感到無法容忍這樣的做法,於是決定離職,因為繼續留在這樣的環境裡,會讓她感到違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則。


擁有選擇的自由與餘裕也是幸福的一部分。


當我們有足夠的準備與能力,可以在面對不適合的情況時選擇說不,這本身就帶來一種釋放感。每個人準備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可以隨時裸辭,而有些人則需要先存下幾個月的生活費才能安心做出職涯轉換。不論如何,這種自主選擇的權利,是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的重要關鍵。


最近看到一集《誰來晚餐》,其中一位 80 歲的出演者在當了幾十年的家庭主婦後,選擇住進養老院,不再為買菜做飯的瑣事煩惱,開始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她感受到的幸福,來自於自由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幸福,不僅是外在的成就或物質的滿足,而是能夠依據內心價值,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這份足夠瞭解自己並擁有選擇權的自由,正是我心中認為的幸福。



 

AndAction 專欄|法憲教練


幸福是,和愛人一起準備一頓晚餐,我願意為這段時光付出更多心思,只為看到她露出滿足的微笑。


不幸福是,和愛人一起坐在同一張餐桌上,但我們各自滑著手機,彷彿彼此的存在已變得無關緊要。


幸福是,做著我熱愛的工作,也付出大量心力,為團隊創造更多價值,因為我看見未來的無限可能。


不幸福是,做著已無熱情的工作,機械地完成每天的任務,緊盯著下班的時鐘,兩眼顯得疲憊無神。


幸福是,與朋友相聚,我想付出更多精力,讓這次聚會變得特別,因為我珍惜這段真摯溫暖的友情。


不幸福是,雖然和朋友坐在同一個空間裡,但話題枯竭,剩下表面的寒暄,無法再激起當初的共鳴。


直到三十歲我才明白,幸福不在於「擁有」,也不在於時間的「永久」。而是當我面對愛人、工作、家人和朋友時,是否能在當下感受到內心的悸動與共鳴?


這樣的幸福,常是取決於「心靈的狀態」,而非「外在的條件」。


若我能在短暫幾十年的歲月裡,享受幾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是那種,即使沒有收入和回報,我仍願意全心投入的時光。


是那種,我心甘情願為身邊的人付出,只在乎對方是否開心的時光。


是那種,享受像柳丁一樣被榨乾,窮盡身心之力,只管過程的時光。


假使我能經歷這幾段時光,那麼,我的一生,確實活得很幸福。



 

AndAction 專欄|彥麒教練

回想求學時代,我以為幸福就是擁有一切看似美好的事物。我讀了名校,選擇了被認為前途光明的科系。因為我總是盡力滿足他人的期望,同學們稱我為「好好先生」。然而,我知道,內心的我其實渴望探索更多。那時的我,從未思考過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更不懂幸福的真正含義。


探索世界的幸福


踏入社會後,我開始獨立面對生活,內心的聲音也越來越明確。我創辦了公司,成立了非營利組織,積極參與各種感興趣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體驗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物。每次與不同的人相遇、交流,都讓我感到興奮和滿足。


我第一次明白了幸福:幸福源自內心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幸福是一種主動的探索,是不斷擴展自我,體驗人生的多樣性。


自我認識的幸福


近年來,我從事教練服務,不斷地聆聽客戶的故事,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我以為自己是在了解他人的世界,但最終卻發現,原來我一直藉由教練的過程認識自己。透過他們的經歷,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幫助我調整心態和目標。這種自我認識與他人建立連結的過程,帶給我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這時我明白了,我的幸福源於對自我認識的渴望滿足了。幸福不僅是主動的探索,更是在不斷擴展自我的同時,學會接受自己。


不必追求的幸福


所以,幸福究竟是什麼?我相信我現在還是很難很肯定(畢竟一直在變),但就我的經驗來說,我確定的是:「幸福不是要追求的東西,而是當你回過頭會看到的東西。」這時我明白了,幸福其實就在生活的點滴之中,只需用心去感受。就像現在,為了寫這篇文章而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來回顧自己的過程,內心忍不住的:「哇,好幸福」


當遇到自認「不幸福」的客戶,教練該如何引導?

教練實作專欄|彥麒教練


在我們的教練工作中,有時會遇到感到「不幸福」的客戶。


他們可能覺得生活中充滿了挫折和失望,感受不到快樂和滿足,甚至對未來感到迷茫與無助。這時,我們需要以溫柔和同理的態度,陪伴他們一起探索內心的感受,找出讓他們困擾的真正原因。生涯教練不僅是傾聽者,更是引導者,幫助客戶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與可能。


以下,我將分享我常用的系統化步驟,來引導這些客戶走向更滿意、更幸福的生活。


步驟一:理解「不幸福」的具體意義


首先,我們需要與客戶一起深入了解,「不幸福」對他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每個人的「不幸福」都有不同的來源,可能是工作上的挫折、人際關係的困擾、家庭的壓力,或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我們可以溫柔地邀請他們分享內心的感受,問問他們:「你覺得什麼讓你感到不幸福?」或是「有沒有什麼特定的事件或情境讓你有這樣的感受?」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陪伴他們一起探索,幫助他們辨識生活中哪些期待尚未實現。


同時,我們也可以引導他們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期待是已經被滿足的。例如:「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什麼讓你感到滿足或感激的事情?」生活並非全然黑暗,還有許多值得珍惜的部分。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全貌,認識到自己並非一無所有。


步驟二:重新看待幸福與不幸福


接著,我們可以與客戶一起思考,幸福與不幸福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只要解決了不滿意的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幸福。


但事實上,不滿意的對面只是「沒有不滿意」,並不等同於幸福。同樣地,滿意的對面也不是不滿意,而是「沒有滿意」。我們可以分享這樣的觀點,幫助客戶重新思考他們的期望和目標。


我們以假設性問句說明,例如:「如果我們真的解決了工作上的問題,你的感受是什麼?。那麼,除了解決不滿意的部分,還有什麼能讓你感到真正的幸福呢?」透過這樣的引導,我們鼓勵客戶超越消極的問題解決,主動尋找能帶來滿足感的事物。


步驟三:區分不同的感受並辨識滿意與不滿意的部分


在這個步驟中,我們可以引導客戶,將他們的感受「單元化」,也就是把不同的事件和情境分開來看。我們可以建議他們列出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例如:工作、家庭、朋友、健康、興趣愛好等,然後一一探討每個領域中的感受和經歷。


我們可以問:「在與同事相處方面,有哪些事情讓你感到滿意?有哪些讓你感到困擾?」或是:「你的家庭生活中,有沒有讓你感到快樂的時刻?」透過這樣的引導式提問,幫助客戶發現,平時忽略的那些能感到滿足的事情。教練可以鼓勵他們多關注讓自己開心的時刻,並與他們一起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美好。


這樣的提問幫助客戶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避免將所有負面情緒混為一談。當它們能夠辨識生活中的滿意與不滿意,就能更有針對性地去改善,提升整體的幸福感。


步驟四:調整關注的焦點


接下來,我們可以與客戶討論,如何提升對事物感到滿意的覺察能力,同時降低對不滿意事情的執著心態。探討他們是否將過多的精力放在那些無法改變的「重力問題」上,如原生家庭、過去的經歷或社會環境。這些問題往往無法透過個人力量改變,執著於此只會增加挫敗感。


我們可以問:「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可以控制或改變的?」透過這樣的提問,鼓勵他們將注意力轉向可控的領域,例如:培養新的興趣、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提升自己的技能等。透過教練的問題,引導客戶調整關注的焦點,他們可能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讓自己感到幸福的選擇,並且透過專注於這些正面的事物,逐漸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步驟五:運用開放式和量尺式問句


當教練善用提問的技巧時,能夠引導客戶更深入地思考和表達自己。


使用開放式的問句,讓客戶自由地分享他們的感受和經歷。例如:「最近有沒有發生什麼讓你感到開心的事情?」或是:「能不能和我分享一個讓你感到滿足的時刻?」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答案,旨在鼓勵客戶打開心扉,暢所欲言。


使用量尺式的問句,則幫助他們量化自己的感受,進而找出具體的改進方法。例如:「如果以 0 到 10 分來評估,你現在的滿意度是多少?」或是:「你覺得需要做什麼,才能讓你的滿意度從 6 分提升到 7 分?」這種方式,可以讓抽象的感受變得更具體,便於客戶理解和行動。


教練的角色是陪伴和支持,幫助客戶發現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性。透過這些提問,引導它們意識到,也許只需要做出一些小的改變,就能明顯的提升滿足感。


步驟六:重視情緒的價值


最後,我們要特別關注客戶的情緒和感受。情緒是內心世界的反映,包含了許多重要的資訊。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安全、無批判的環境,讓客戶感到被理解和接納。有意識地詢問感受:「當你跟同事一起做專案的時候,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或是:「在這些感受背後,有哪些事情是你過去沒有發現的?」


透過這樣的對話,鼓勵客戶正視自己的情緒,理解這些感受背後的需求,如被關愛、被認同或是自我實現。我們也可以跟他們分享一些情緒管理的技巧,例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寫情緒日記,使他們能更好地處理和理解自己的情緒。


結語


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沒有人想要過得不幸福。面對感到不幸福的客戶,我們能做的就是溫柔地陪伴他們,陪伴客戶重新發現生活的美好。


透過以上步驟,從理解「不幸福」的具體意義,到重新看待幸福與不幸福之間的關係,再到區分不同的感受、調整關注的焦點,以及運用有效的提問技巧和重視情緒的價值,一步步地幫助他們找到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這或許不是一條簡單的路,但身為教練的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持續以包容和開放的態度陪伴客戶,他們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幸福的追求之道-如何在生活中創造幸福的感受?

心理學專欄|大鵬


這一期的心理學專欄,由總編為大家整理 AndAction 心理學團隊針對「幸福」所做的研究文章。透過多個過往的心理學專業研究,我們想幫助你對幸福這件事有更多的理解,也希望為大家建立一個面對幸福的正向態度。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AndAction 做你的最強後盾。


以下整理了 5 篇精華內容,幫助你快速的了解幸福的追求之道,我們一起出發。


1. 穩定的環境,是提升幸福感的基石。


Ed Diener 的研究(2002、2018),透過幸福感量表的測驗結果,將受試者區分為非常幸福、一般幸福、非常不幸福三個族群,從結果發現,滿足生活需求與心理需求確實可以提升幸福感,而在穩定、安全、發達的環境中,人的整體幸福感可以得到更大幅的提升。

💡 從非常不幸福到非常幸福的路徑


從非常不幸福到一般幸福,你需要首先滿足物質與心理的需求。

然而要從一般幸福走向非常幸福,你需要在穩定的基礎上,創造更多與環境、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2. 以換取體驗做為消費的核心。


透過 Amit Kumar 的研究(2020),我們可以理解到,進行消費購物可以提升幸福的感受,然而若消費是換得體驗性的經驗,幸福的感受會高於單純買東西的消費類型。

💡 體驗型消費,創造幸福的記憶


談到創造幸福,比起買禮物、買東西的純購物消費類型,體驗型的消費可以提升更多幸福的關鍵在於創造回憶。

例如旅行會使你跟朋友/家人可以獲得美好的回憶,你們之間共享這段的旅行過程,是提升幸福感的關鍵。

3. 為別人消費,是在創造自己的快樂。


在 Dunn 的研究(2008),可以理解到,為他人進行消費,能夠更高的提升受測者的幸福感,且不論消費金額多寡都能觀察到同樣的傾向。

💡 與他人連結,創造你的幸福感受


為別人花錢,其實是在加深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的連結,是實現幸福的有效方式。

比起金錢上的消費行為,在這當中我們觀察到更重要的是「為別人付出、與他人創造連結。」

4. 過度追求幸福,會導致不幸。


由 Mauss 的研究(2011),可以看見,若將焦點放在「強調幸福感的重要性」上,人會陷入比較與匱乏的心情,而減少他感受到的正向情緒。

💡 你與幸福之間的距離,不是最重要的


也許你現在並未達成理想中幸福的樣子,但是沒關係,設立目標與標準的目的,是提供自己一個前進的方向,而不是要製造讓自己失望的情境。

現況與理想之間的距離,不是最重要的,在這條幸福的追求之道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已站在這條道路上。

5. 幸福的泉源,來自於實踐的過程。


Catalino 的研究(2014、2020),將強調幸福感的測試量表調整,改為量測「是否為了幸福的目標付出行動」,可以由此觀察到,將焦點轉移,從「聚焦幸福感」改為「為幸福所付出的行動」,對受測者的正向情緒及生活滿意度都能獲得提升。

💡 幸福的泉源是:你實踐了你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們多少都理解幸福的重要性,也都希望獲得幸福的生活,然而思考它就只是想想而已。

讓你得到幸福感受的真諦,是因為你為了自己想要的幸福而付諸實踐。

起身行動,為你心中期待的美好,開始創造你的幸福。

幸福的追求之道筆記


想要在生活中創造幸福的感受,我們不能只是想想而已,而要更多的問自己:「我為自己想要的幸福,做了什麼實際的行動?」並避免過度執著於理想中的幸福。


如果你身處在一個極不穩定的生活環境當中,先放下理想中的幸福,著手創造生活中的穩定感,先滿足生理與心理的基本需求。


如果你已經擁有足夠穩定的生活,想要繼續提升幸福感,那麼你可以關注更多「關係」的建立,學習為他人付出、與重要他人創造美好回憶。


比起送一個精品的名牌包做為禮物,跟對方一起來一趟印象深刻的旅行,可以為你創造更多的幸福感。


讀完本月的《擁抱 Free Hug》後,為了你的幸福生活,開始起身行動吧!


參考資料:

Diener E, Seligman MEP, Choi H, Oishi S. Happiest People Revisite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8;13(2):176-184. doi:10.1177/1745691617697077


Diener, E., & Seligman, M. E. P. (2002). Very happy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 81–84.


Dunn, E. W., Aknin, L. B., & Norton, M. I. (2008).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319(5870), 1687–1688.


Kumar, A., Killingsworth, M. A., & Gilovich, T. (2020). Spending on doing promotes more moment-to-moment happiness than spending on hav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8.


Kumar, A., Mann, T. C., & Gilovich, T. (2019). The aptly buried “I” in experience: Experiential purchases foster social connection.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Anderson, C. L., & Savino, N. S. (2011). Can seeking happiness make people unhappy? Paradoxical effects of valuing happiness. Emotion, 11(4), 807–815.


Catalino, L. I., Algoe, S. B., & Fredrickson, B. L. (2014). Prioritizing positivity: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ursuing happiness? Emotion, 14(6), 1155–1161.


Catalino, L. I., & Boulton, A. J. (2020).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rioritizing Positivity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11.


重新定義幸福的一趟海外志工之旅

5th 初階培訓教練|Emily


我站在紐西蘭庫克山腳下,抬頭仰望那座氣勢磅礴、雲霧繚繞的山峰,耳邊是微風輕拂的聲音,周圍是一片靜謐的大自然。「哇⋯世界這麼大,我還在這裡庸庸碌碌地追求什麼呢⋯?」我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渺小與敬畏,心中的雜念漸漸消散。


回顧過去,我常以為幸福來自成就、認可和物質享受。從小我一直都是師長們的「寵兒」,成績單上總是一整排「優」。我的成長路上看似順利,甚至出國讀書,成為家人們的驕傲,然而,每當生活中出現一個「甲」,我便難以釋懷,這種完美的標準成了我的桎梏。


到了畢業時面對人生選擇,那些原本該要閃著金光銀光的目標,在我眼裡看來卻是黯淡無光……我這才警覺:「這怎麼不是社會描述的那樣美好啊?」在我的生命中,我的「內心所想」和「外在追求」第一次響起了不一致的 ”Error” 警報,那之後,我開始認真地思考幸福的定義。


直到一趟紐西蘭海外志工之旅,重塑了我對幸福的想像。


在紐西蘭的日子裡,和其他志工一起種下了一萬多棵樹苗,感受純粹的付出;互相幫忙準備餐食,一起動手參與每個細節的過程;等待天黑去尋找奇異鳥的身影,主動踏進未知的探險。這段經歷讓我明白幸福來自主動參與生活,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滿足感,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或追求外在的成功。


原本埋藏在後腦的「內外一致」這句話,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開始明白,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於外界,而在於我是否能夠與內心保持和諧一致。幸福不是高學歷和功成名就,也不是社群媒體上的成果展示。幸福是簡單的付出、和重要的人一起體驗,共同分擔生活的柴米油鹽;是更多的內在對話、更深層的情感連結,和過程中的用心感受。


此刻,對我來說,幸福就是「內外一致」,是一種內心所想和外在追求之間的動態平衡。


曾經我以為的幸福,是由外而內。然而,經過這段旅程,我開始明白,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平靜與滿足,來自於內外的和諧。當我們無法掌控外界的變化時,我們仍然可以選擇調整內心,讓自己與內在渴望保持一致。這種由內而外的平衡、從內心出發的真實感受,便是我對幸福的重新定義。





我的理想生活

4th 初階培訓教練|葛汎


「一棟鄉下的房子、一隻狗、一隻貓、一群朋友。一年一次短期的旅遊 ,一年一次長期的旅行。偶爾排個戲,單純為了跟朋友瞎鬧。認真的學習、研究一、兩個東西。


每天早上九點起床。吃完早餐,看新聞、上網或做一些勞動。午餐吃完睡個午覺,起來後到泳池邊曬太陽看書,若是太熱了,可以跟狗跳到泳池裡游泳、玩水。晚上陪家人吃飯,吃完跟朋友去喝酒聊天或是回家看dvd玩狗玩貓。十二點準時上床睡覺。 週末的時候,到市區逛街、看戲、看電影、吃大餐,跟平常見不到的朋友見面,或是帶爸爸去看籃球或棒球,或是帶媽媽去買漂亮的衣服。


房子不用大,二、三十坪,兩層樓,二樓是書房跟臥室,一樓是客廳跟餐廳。餐廳是開放式的,偶爾可以邀請朋友來。客廳有一張不大不小的沙發,晚上看電視不小心睡著的時候狗跟貓可以跟我睡在一起。浴室要有一個大窗子,我泡澡的時候可以看著外面的風景。床又大又軟,我一躺下就可以立刻睡著不會失眠。書房的窗戶要面對好看的風景,或海、或山。其實不難。」


這是我 2012 年寫下的理想生活。


我隔一段時間就會把這篇《我的理想生活》拿出來看,檢查自己的生活,問自己,有需要調整、改變、增加的嗎?我現在自住在台東,要去海邊泡水曬太陽踩沙子,是15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事。不再繼續專職表演者的工作之後,生活多了很多可以與自己相處的時間,選擇自己要的生活的機會。有一天我再看這篇理想生活的時候發現,雖然有些事還未達到,但生活的整體氛圍感受,確是已經很相像了。


我覺得幸福不是「目的地」,「幸福」應該是我們前往目的地的步伐。


當我們設定好目的地之後,應該要做的,其實是把它忘記。我們不要關心:「我還要走多久?還要走多遠?」我們要做的,是專心的在每一個前進的步伐。目標的設定真的很重要,要真誠的聆聽自己的內心、要信任自己的感受、要相信自己的內在的指引。但我們不該執著於「設定好的」未來,不該時時刻刻「等著」美好的日子到來。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回到每一刻當下,為自己做每一個感到「幸福的選擇」、為自己「執行」每一個幸福的行動、為自己「享受」每一片刻的幸福。而最終,生命好像會慢慢地走向「你」的理想,而且、甚至、也許,比你設定好的理想,還要更好。




我在印尼移工身上發現幸福的秘密

7th 初階培訓教練|Krissy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當中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爾德


多年前我認識一位印尼移工,他叫強尼。


強尼身材瘦小,皮膚黝黑,在台灣的工廠工作。一次工廠的意外,讓他失去右手的中指、無名指與小指。他常要超時工作,工資很低,有些老闆會收走他的護照,不按時發薪水,或甚至不給薪水,他不得不時常換工作。


我會知道這些,並不是因為他想要抱怨移工的環境與待遇,而是因為他跟我分享便宜又好吃的饅頭要去哪理買,我很好奇他為什麼會買饅頭買成專家,他才解釋自己的情況,表達這是他能負擔的伙食,也覺得很好吃。


他繼續告訴我,前一陣子他給自己放假,去了吳哥窟,住在當地的寺廟,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喜悅。因為很喜歡,所以計畫在回印尼老家之前,再去一次。印尼老家的地震與後來的大雨造成土石流,沖走了老家的祖墳,他慶幸自己有能力幫家人重修祖墳。


在我看來,強尼是我認識的數一數二的可憐人,但如果他說自己是幸福的,我不會覺得意外。他講到自己三餐吃饅頭的神情,其實跟一個富豪說自己三餐吃鰻魚的滿意,沒有什麼不同……其實有不同:富豪覺得能夠吃好料,是他努力的結果,是應得的。但是強尼不視自己擁有的為理所當然,他懷抱著感恩之心,認為可以吃美味的饅頭,是他的幸福。


強尼的生命告訴我,幸不幸福是主觀的,端看我們如何看自己、如何解釋我們擁有的,與缺乏的。無論我們認為自己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福的,我們都是對的。


在往後的人生裡,當我看見十分幸運的人,卻成天抱怨上天待他不公,沈浸在匱乏裡不能自拔,並把他的不幸福,傳染給身邊的人時,我總會想起強尼。在強尼的眼底,總有一片璀璨的星光。





激發團隊潛能指南-自我教練工具包


在這個主管彎腰、員工靠腰的時代,與其問員工為什麼不認真工作,不如思考,怎麼喚起

他對工作的期望。


這正是許多新時代主管都在努力突破的能力瓶頸——如何提升教練式領導技巧。


為了幫助你迎接這些挑戰,我們準備了一份關於激發團隊潛力的關鍵知識點,與自我教練的策略的【激發團隊潛能指南-自我教練工具包】。這些工具將幫助你更快、更有效地引導夥伴,讓他們更有向心力。


慢慢地,你會成為一位更加適應這個時代的領導者,不再對管理工作感到無力或迷茫。




看完培訓教練夥伴的分享,你是不是也心癢癢的想要跟《擁報 Free Hug》的讀者們來點互動呢?歡迎所有經過培訓的夥伴與我們共同創造精彩的內容。期待收到你的投稿,為讀者們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體會!



《擁報 Free Hug》Editorial Team


 總編輯|諾亞
 總編輯|諾亞
執行編輯| Chloe
執行編輯| Chloe

Contributors


AndAction專欄|彥麒教練


AndAction專欄|法憲教練

心理學專欄| 大鵬

5th 初階/ 4th 進階培訓教練 Emily

7th 初階培訓教練
Krissy

4th 初階培訓教練
葛汎

以上是本期《擁報 Free Hug》的全部內容,歡迎你回信跟我們分享你的啟發、敲碗你想要看的主題,或是簡單的留下鼓勵,都會給我們編輯團隊很大的力量唷!







Opmerkingen


錨點 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