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擁報 Free Hug No. 9》創造屬於你的家庭篇章

  • 作家相片: Chloe教練
    Chloe教練
  • 4月8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每月送達的一份擁報,來自  AndAction 的  Free Hug。



創造屬於你的家庭篇章-總編輯引言


在本期的開頭,先向所有讀者道聲新年快樂!迎來蛇年的新氣象,我們也期盼大家都能像蛇一樣,接地前行、積累智慧,並在不斷蛻變中孕育出屬於自己的珍貴資產——那顆閃耀的「靈蛇之珠」。


對我而言,農曆新年往往充滿著喜與悲交織的情緒。而那些年節間常見的尷尬情境、假期是否充裕這類問題,似乎並非最讓我頭疼的。作為一個不甘於讓生命陷入無謂重複的人,我渴望在家庭中引導家人做出改變,但又常感家庭歷史的沉重與傳統的既定模式難以輕易改寫。


家庭這個議題,在東方的傳統脈絡中,既有代代相傳的既定俗成,也夾雜著每個家庭成員獨有的人為因素。身處其中的我,也常常不知如何有效施力去理清這錯綜複雜的關係,也偶爾會覺得,是不是可以選擇遠離這個生養我的環境,以換得生活的一番平靜,但是,在還能努力、還想再試試看的此刻,我願意承擔起責任,再找找不同的辦法。


我不清楚你的家庭狀況,也無意在有限篇幅中提供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共通解答;每個家庭,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和影響,也許正是這些差異造就了我們各自獨特的生命旅程。


作為這份「教練」專刊電子報的編輯,我希望能夠提供你一扇觸發覺察的窗口,幫助你看見自己的位置,理解並同理自己的處境,進而啟動改變的力量,主動創造出你所期望的家庭關係。


本期內容有:

• 【AndAction 專欄】將透過一個與家人關係轉變的小故事,探討家庭與幸福感之間微妙的連結;

• 【教練實作專欄】則帶來面對家庭困境時,如何一步步前進的具體建議;

• 【培訓教練投稿專欄】收錄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故事,分享培訓教練們對於家庭問題的觀點與應對。


希望在這新的一年裡,我們都能在生活與家庭的轉折點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與幸福。





家庭關係會影響人對幸福感的感知嗎?

AndAction 專欄|Chloe 教練

幾年前,我發現自己做重大決定時,仍下意識想滿足父母的期待,特別是與媽媽格外緊密。這讓我開始思考,這是因為愛,還是因為長久以來未能真正建立獨立性?


於是,我決定減少父母的影響,找了份新工作並搬出去住。以為距離能保護自己,不被情緒干擾,也避開媽媽的失望——她意識到,女兒已不再「聽話」。


那幾年幾乎沒與家人聯繫,即使有朋友與同事陪伴,內心仍覺得缺了一塊。當時的我並未察覺家人的影響不在距離,而在於如何定義關係。當我試圖切斷聯繫時,反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存在,連結並未消失,只是多了一層遺憾。


重新面對與媽媽的關係


當時,我問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們將要別離,我會不會遺憾?」


搬回家並不容易,擔心媽媽會再次影響我的選擇,讓彼此回到過去緊張的模式。


這次,我運用傾聽、同理心與非暴力溝通,練習設立界線。在媽媽表達關心時,不再立刻抗拒,而是先理解她的出發點。當她給出意見時,我學會了傾聽,同時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改變,讓我們的關係開始有了新的可能性。媽媽慢慢理解,這些改變不代表我不愛她了,而是我們的關係從依附轉變為更成熟的連結。她仍然會給我建議,但也開始尊重我的選擇。而我,也感受到一種安心感——不必犧牲自己來維繫親子關係,也不需要透過疏遠來尋找自由。


家庭關係與幸福感的連結


家庭是我們最早接觸的社會關係,影響我們對愛與安全感的認知。我曾以為遠離家人能帶來自由,但結果卻是孤獨與愧疚。而當我學會用更成熟的方式經營關係後,才發現真正的自由不是遠離,而是在關係中找到平衡。


現在的我,與媽媽的關係從依附轉變為互相尊重。我知道她關心我,而我也珍惜這份親情。我學會了如何在愛與界線之間取得平衡,讓這段關係成為支持幸福的一部分,而不是負擔。


如何改善與家人的關係?


如果你也曾在家庭關係中感到壓力,也許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 理解自己的需求:問自己:「我希望家人怎麼對待我?我期待什麼樣的關係?」


2. 練習非暴力溝通:當家人說出讓你不舒服的話時,不要立刻反擊,而是表達感受,例如:「當你這樣說時,我會覺得有點壓力,因為⋯⋯」


3. 建立界線:清楚表達自己可以接受與不能接受的事,例如:「我很感謝你的建議,但這件事我希望自己做決定。」


4. 給彼此調整的時間:關係改變需要時間,不是一兩次溝通就能完全理解,而是持續調整。


我認為,幸福並非來自於毫無衝突的家庭,而是來自於我們願意在關係中成長,給彼此機會,一起學習如何更舒服地理解與對待彼此。





要跟我爸媽溝通?我還不如去跟我的毛小孩說話!

教練實作專欄|法憲教練


當我們面對原生家庭那些複雜的問題時,常常腦子像是被卡住了一樣,怎麼都想不出個解法來。


一個人坐在房間裡越想越複雜,最後只剩下挫折感和疲憊,「唉⋯⋯乾脆不要溝通算了!」


過去的創傷、家人間的衝突,還有那些根本無解的情感拉扯,這些問題就像永遠拆不開的死結。


作為教練,我遇過不少客戶帶著這種「死結」來找我。他們要的不是答案,他們要的,是有人能懂,有人能陪著他們一起在混亂中找到一點點清晰。



這種鬼打牆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種狀態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內在的矛盾沒被好好處理。尤其是在原生家庭這種地雷區,會卡住的點通常離不開以下幾種:

過不去的往事:可能是童年被忽視,或是某次深深的傷害,怎麼都忘不了。

不對等的期待:希望父母能改變,但他們可能連想都沒想過。

無法卸下的責任感:覺得自己有義務修補家裡的一切,壓力山大。

這些東西讓人不知不覺陷入情緒和邏輯的雙重漩渦,拼命掙扎卻出不來。



處理情緒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這時候,我通常不會急著讓客戶去處理什麼問題。因為問題再大,也比不上情緒被認可和安放來得重要。


當情緒稍微穩定了,事情自然就能看得清楚一點。


很多人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家人時,覺得「示弱就輸了」。但事實是,壓著壓著,只會讓自己更難受。


所以,當客戶不斷鬼打牆述說著各種無法解決的事情時,我會問他:「那你對這件事的感受是什麼呢?」



找個安全的地方把情緒倒出來


接著,他會把那些憤怒、不甘或傷心都倒出來(這過程很重要,當情緒釋放了,內心就能多騰出一些空間)。


其實,也不是所有情緒都需要馬上找答案。有些情緒只是需要被感受。


偶爾,客戶在釋放情緒時,也會產生一些自責的想法。


我常會提醒對方:「你這麼難過,可能只是因為這件事真的很難受,而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



找到一點行動的力量


情緒被釋放,進而穩定下來後,事情會稍微變得不一樣。這時候,可以開始慢慢地去想:有什麼是自己能做的?


有些事情,比如父母的性格或過去的傷痕,是改不了的。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事的看法。我會問客戶:「如果這個問題永遠存在,你希望自己怎麼與它相處呢?」


哪怕只是一點點行動,也會讓人感覺不一樣。


接納無解,其實也是一種解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生有些問題,真的是無解的。但無解不代表你就要被困住。接納它的存在,然後找到一種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共存,這本身就是一種解脫。


當你覺得卡住時,別忘了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等你站穩了腳,答案自然會浮現,而你也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比想像中更強大。







名為教育的成績單

10th 初階培訓教練|張謙


從小我的家庭都不溝通,都是父親單方面的主導,我當然不喜歡這樣的家庭關係,但我卻無意間複製了。


意識到這樣的自己是跟女友相處時,情緒潰堤的我,不自覺複製我父親的處理方式,很意外地成為了那個自己討厭的樣子。我體認到,即便我不是自願的但仍被家庭影響著。


這個面向出自於我沒有溝通的經驗,我督促自己用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當然失敗居多,但使我持續改變的原因是,我不想繼續用不好的方式對待重要的人,即使下一次又是一場大災難,但至少不是重複的災難了


父母親也來到 70 歲,我不希望糾結的家庭關係持續下去,去年我小心翼翼的展開對話,點出了我們不善於溝通的家庭狀態,把我小時候的感受,長大後的經歷以及自我覺察都向父親分享,聚焦未來,放下過往。


請大家回想,當家長責罵我們表現不好,我們卻還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勵,相反地,父母親當然也想得到孩子的支持跟認同,家長拿到名為教育孩子的成績單,孩子們卻責怪他們的成績不好,相信他們也不想被指責。我們第一次接觸數學,他們第一次接觸教育,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過往沒有好的經驗可以學習,又怎麼能盼望家庭如此完美呢?


我不責怪我的父親,換位思考後,我甚至感到佩服。換做是我,也許一樣無法好好處理家庭關係,所以我很誠實地向父親表達讚賞,透過稱讚讓過去畫上句點,給彼此一個好好放下的機會。


只要家庭成員還在我們的生命中,即使用不同的形式參與,都足以彰顯他們仍然在努力,已經很值得誇獎了吧。用這樣的想法當第一個出發點,有沒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發展呢?


要和父母切換過去三、四十年的相處模式,絕不是三兩下就能達成的,但我們能做的行動,是與父母商量達成雙方能接受的大原則,即使狀態還不理想也仍能給予自己和家庭認同與支持,共同避免去指責那顆想要變好的真心,是吧!


最後,受家庭影響產生的特質沒有好壞之分,那都是真實的自己,就像擁抱停頓提到的「你認為的缺點都曾在過去保護了你」,家庭之於我們的影響,最根本都是善良的。





從原生的泥沼飛向天空

11th 初階培訓教練|lumi


作繭


一切的濫觴起源自一次感情挫折。「為什麼我處在一段感情裡時會呈現那個樣貌?」在低谷修復自己的時候,這樣的詰問曾不停從腦海中浮現。「原生家庭在成長過程中刻下的傷痕」就是在長時間的尋覓、思索後得到的答案。這些傷痕形塑了一個極度不自信的人格,體現在感情裡的面貌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而極度缺乏安全感、在工作上是深沉的冒牌者症候群、在生活中是因不敢表達需求而慣於無底線地隱忍。


蛻變


覺察到這些事之後,自信成了我的希冀。而我認為所謂自信,和「愛自己」是密不可分的。「我,是什麼人?」不論自信抑或愛自己,若不知曉自己是誰的話就無所適從。於是我開始探索關於自己的一切,那些形塑自己的喜好、惱怒、思考、渴求。在找自己的旅程裡,我所追求的改變在社會框架裡或許是天翻地覆的,作為男性卻蓄留長髮;職涯前景看好卻停頓下來、隻身前往日本生活一年。


重生


我認為突破框架的改變行動最大的挑戰在於恐懼,恐懼旁人的說法或前方道路的未知。現時回望會發現,路上的許多挑戰源於自己施加的枷鎖。意識到哪些恐懼的枷鎖是自己鍊上的、並適度地斷捨離是想前進時最重要的事。去蕪存菁、讓自己真心的嚮往變得清晰,前行的步伐往往會輕盈許多。而最初渴望的自信,最終則被我發現其實存在於追尋它的每一個過程裡。


自在


「清楚知道自己其實有能力去往心之所向」是這一路上最彌足珍貴的覺知。原生家庭在過往沒有給予的東西,我們現在可以自己給,屬於我們的幸福,就從自己開始。至此,家庭曾帶給我怎樣的記憶不再重要,幸福的理由就從真誠地愛自己中找到。




家的樣貌,是什麼樣子?

11th 初階培訓教練|小月


家庭是一出生就決定好的,但真正的家該是什麼樣子呢?對我來說,所謂的家,沒有固定的樣子跟形式,每個人對家的定義跟想像有所不同。


家,在每個人生階段也都代表不同的意義。


我生於一個普通傳統家庭,但雙親非常地忙碌且辛苦。因為家裡有著患疾的姊姊與哥哥,需要掙更多的錢才能給予小孩治療。在這樣的環境下,父母與小孩們的爭吵、偏愛與暴力等問題也漸漸浮出檯面。


童年的記憶中,吵吵鬧鬧是日常、絕對服從是習慣、體罰鞭打是因為愛、頂撞的下場是無盡地黑暗。與家人的關係維持著微妙地關係,不知道由來、也不清楚要如何改善。直到年紀增長,透過與其他人的交流,才意識到這些事情並非正常,也了解到原來自己容易感到不安及討好型人格也與此有關。


藉由這個認知,我開始對過往的「價值觀」重整、與自己的「內在小孩」連結、重新為自己修補與雕塑。擁抱著自己的那些傷痕,回憶著那時空背景的狀態,在安撫完自己之後,試圖理解家人當初的行為與背後原因,去設身處地、包容與原諒。在這漫長的整理過程中,感覺到自己越來越能體諒他們,也開始願意踏出修復關係的步伐。


剛開始難免彆扭,而在一步一步地前進探索溝通之後,他們也意識到「小孩長大了,不再需要一直被保護著」,願意試著放手、給予自由與認同,用關心取代責罵跟批評,我們彼此都更能告訴對方心裡話、給撐過難過日子的我們鼓勵,現在的生活真的得來不易,我們都盡力了。


修補完家庭關係後,對自己其他的缺角也慢慢有了包容,也準備好磨平的工具,讓自己能不再被過去的陰影所影響。


長大以後,我開始明白,自己有能力給予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想影響的事情。我的家也許不如童話故事中的美好,但它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初始及改變的基底。





AndAction 近期課程分享-上半年的教練培訓課,開放報名中!


你是否想提升教練技巧,並且在職場或生活中幫助自己成長外,還能創造更深遠的影響力?這堂課程將會透過系統化的四階段學習歷程,從教練基礎理論、服務原則到實務操作,一步步的帶著大家一起學習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與賦能技巧。


上完課後,你還可以加入我們的教練學習社群,持續與教練們共同交流和成長,成為彼此在生涯發展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夥伴!





看完培訓教練夥伴的分享,你是不是也心癢癢的想要跟《擁報 Free Hug》的讀者們來點互動呢?歡迎所有經過培訓的夥伴與我們共同創造精彩的內容。期待收到你的投稿,為讀者們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體會!



《擁報 Free Hug》Editorial Team




總編輯|諾亞


執行編輯|Chloe







Contributors


教練專欄|法憲教練


10th 初階培訓教練 張謙



11th 初階培訓教練
小月

11th 初階培訓教練
lumi

Photo credit to
ronron.photo

以上是本期《擁報 Free Hug》的全部內容,歡迎你回信跟我們分享你的啟發、敲碗你想要看的主題,或是簡單的留下鼓勵,都會給我們編輯團隊很大的力量唷!







Comments


錨點 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