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賦能需求到教練式工作坊——探索新時代工作者內在成長的學習需求

  • 作家相片: 彥麒教練
    彥麒教練
  • 4月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教練式工作坊,給予這個時代的賦能需求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
教練式工作坊

不是我們不會學,而是我們渴望「被好好對待的學習過程」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很奇妙的學習模式轉型期。


資訊爆炸、線上課程蓬勃、學習資源唾手可得,但很多人依然會在心裡默默問一句:「我好像學了很多,但我還是不知道我真正要什麼。」或者:「我好想變得更好,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樣的心情,其實越來越普遍。


我們不再只是渴望學會某個技能、拿到某個證書,我們更渴望的是——「我能不能理解自己?我能不能走出我自己的節奏?」我們要的不只是「學到」,而是「活出」。


這個世代的學習,不是輸入式的,而是對話式的;不是標準化的,而是個人化的。你會發現,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習的過程有沒有被理解?我能不能有空間整理?我是不是可以帶著自己的問題進來?」


而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都指向一個核心心理渴望:我們渴望「被賦能」。


我們希望有人不是給我們答案,而是陪我們一起把自己的方向想清楚;我們希望有一個安全的空間,不用先證明自己有價值,就能被好好對待;我們希望成長的方式,不是被標準量化,而是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


這篇文章,想帶你一起走回這份「賦能渴望」的源頭。它不是一種流行詞,而是一種我們越來越多人正在經歷的心理轉向。


一、賦能,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心理渴望


先從一個觀察開始:近幾年,「賦能」這個詞彙從組織管理、教育設計、心理學、到個人成長領域,不斷被提及。它彷彿是一個新時代的密碼,任何談到轉型、學習、成長的語境中,幾乎都離不開它。


但它為什麼讓我們這麼有感?為什麼不是「訓練」、「升級」、「自律」,而偏偏是「賦能」?

我認為,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種我們這一代人在快速變動時代裡的心理狀態轉變:從過去尋求「穩定」、「答案」、「權威」,轉變為現在想要「選擇權」、「主動感」、「意義感」。


在過去的職場與學習文化中,我們相信只要跟著方法走、照著標準做,就能得到好的結果;但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成功的路徑不再單一,職涯不再是線性發展,價值觀也變得多元而彈性。我們能選擇的東西變多了,但也因此,焦慮的來源也跟著變多。


你可能也曾有這樣的感覺:-「我知道我可以選擇,但我好怕選錯。」-「我想活出自己,但我也擔心這樣會不會太不實際?」-「我不是不想成長,我只是不知道哪條路才是真的『我的路』。」


「賦能」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並不是叫你更努力,而是提醒你:「你有能力,但你需要一個支持你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慢慢走出方向的過程。」這種賦能,不是做給你看、也不是幫你解決,而是一種陪伴你找到內在主控感的支持方式。它不是灌輸,而是相信你有資源;它不是催促,而是容納你的節奏。


二、賦能的本質:不是給你答案,而是讓你長出對自己負責的能力


很多人以為「賦能」是給你更多工具、知識、建議,但其實,真正的賦能從來不是「給你答案」,而是讓你看清楚你自己能夠怎麼走。


它的核心,不在於「我幫你決定」,而是讓你慢慢長出那種自己為自己選擇的力量感


這樣的力量來自哪裡?它不是一天就能建立的,它來自以下這些累積過程:

  • 覺察: 你開始能說清楚自己現在在想什麼、卡在哪裡

  • 當責: 你願意為這個選擇負責,而不是一直想要有人替你保證結果

  • 行動: 你願意試試看,即使還不確定,但你知道「從試著開始」本身就是轉變的開始

這一整套歷程,就是「賦能」的實踐。不只是說你可以,而是讓你相信你可以,也準備好為那個選擇走下去。


這種賦能,帶來的不只是技能升級或績效成長,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心理穩定感與主體感。它讓人從混亂裡找到清晰,從拖延裡走向行動,從懷疑中找到信任。


而當越來越多新時代工作者開始覺得:「我不是想要被教會,我是想要被支持好好走自己的路。」我們也就更需要去思考:這樣的支持空間,在哪裡可以被建立?怎麼樣的學習設計,才能真正回應這種心理渴望?


三、教練力與教練式工作坊:賦能的實踐與載體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開始問:「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方式可以真正支持賦能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一種學習空間,是能夠真正陪我走過這樣的混亂與行動的?」


答案是肯定的。這幾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工作者,選擇走進一種與過去很不一樣的學習場域——教練式工作坊


教練力,指的不是專業教練才能具備的技能,而是一種面對他人時願意放下控制、支持對方看見內在力量的方式。它的核心特質是提問、傾聽、陪伴與相信。它不急著給答案,而是創造出一種讓人可以看見自己、選擇自己的心理空間。


而教練式工作坊,就是把這種「賦能式的關係方式」實踐在一個設計良好的學習場域裡。

這些工作坊與傳統講授式課程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預設每個人都該學會同一件事,而是設計一個安全又自由的空間,讓每位參與者可以從自己的問題出發,找到自己的成長節奏


這裡沒有「這樣做就對了」的標準流程,而是引導你回到內在:你現在在哪裡?你卡在哪裡?你希望怎麼前進?這樣的場域會用提問陪你釐清,用小組討論幫你照見盲點,最終支持你設計出可行的下一步。


更重要的是,這些工作坊背後的設計理念不是來自傳統教學邏輯,而是來自一種心理理解:人在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的空間裡,最有可能願意成長。


因此,教練式工作坊本身,不只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回應當代學習者內在渴望的學習文化。它說的不是:「我教你怎麼成功。」而是:「我們一起來看,你想怎麼前進,而且我相信你做得到。」


在這樣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不是被動的學員,而是主動參與者;不是需要被改變的問題者,而是有潛力的行動者。


這樣的角色轉換,正是賦能精神的實踐


四、賦能是一種時代情緒,而教練式工作坊給出了一種實踐的方式


你不是不知道該怎麼成長,你只是想找一種更像自己的方式。

你不是不夠努力、不夠有方向,只是你希望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再那麼孤單、不安、被評價。你想要的是一條雖然慢一點,但穩定、貼近內在、能讓你真正負責也真正前行的路。

而這份渴望,其實就是賦能的核心。


它讓我們想要改變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方式,不再以輸出多少內容為指標,而以**「人有沒有開始願意看見自己、相信自己、行動自己」為衡量標準**。這是一種從知識轉向存在的學習邏輯,也是一種從效率邁向關係的文化轉變。


教練式工作坊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它提供了一種學習技術,而是它展現了一種學習態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值得被信任,每個人的成長都不該被標準化。


而當這樣的態度不只是存在於對話中,更被放進課程設計、場域空間、人與人的互動中,它就變成一種真正可實踐的、深層的「賦能場」。我們說,這個時代需要賦能。其實更精確地說——這個時代的我們,需要學會重新賦能自己。而教練式學習,也許就是你最值得嘗試的一次回到內在的探索旅程。


你不必等自己準備好,只要你開始想問:「我可以怎麼走出下一步?」那就是一個值得被陪伴的時刻。而賦能,從來不是一個名詞,它是一種可以被感受到的關係,也是一種可以讓你安穩呼吸的心理空間。



ree

瞭解更多AndAction:

AndAction Life Coach 教練服務網站:https://coach.andaction.cc

AndAction 教練培訓課程網站:  https://coach.andaction.cc/coach-training-program

歡迎與我們聯繫: contact@andaction.cc

彥麒教練的個人網站:https://www.yenchi.coach.andaction.cc/

留言


錨點 1
Group 3648.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