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擁報 Free Hug No. 12》建立你的自我邊界

  • 作家相片: Chloe教練
    Chloe教練
  • 10月4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每月送達的一份擁報,來自  AndAction 的  Free Hug。


ree

建立你的自我邊界-總編輯引言


想像你是一顆半滿的水球,擁有一定的彈性與承受壓力的能力。但如果外部的擠壓超過了極限,最終的結果就是「啪!」一聲爆開——水全灑了、碎片散落一地,再也拼不回來。


我們常以為,要撐住壓力,只要夠堅強就行;要避免崩潰,只要抗壓性夠強就沒事。但真正該學習的,也許不是變成「能承受所有壓力的人」,而是開始看見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這期《擁報 Free Hug》聚焦「職場關係中的壓力」,不論是來自同事的合作請求、主管的管理風格,或整體辦公氛圍,壓力總以不同形式出現。我們並不想只談壓力來源,而是邀請你一起看見——在面對壓力時,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承受界線?


因為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能扛多少,也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不」,才能不讓自己在看似堅韌的外表下悄然破裂。


在本期內容中,你將讀到:


• 高敏感工作者如何建立自我界線


• 教練如何協助客戶釐清內在底線


• 面對高壓主管時的情緒調適與應對策略


• 教練找回自我界線的故事分享


• 教練自己實際應用的自我提問


這些內容無法一夕之間幫你拆解所有困境,但我們相信——每一次對自我邊界的覺察,都是一次重新掌握能量的起點。


願這期《擁報》的內容,能成為你在高壓職場中穩步前行的支持。


因為我們相信,那顆不願輕易破裂的水球,其實也值得被好好呵護。




ree

高敏感工作者的 3 種常見內在拉扯與 3 個職場界線練習

AndAction 專欄|Chloe教練


A 在前公司工作時,認識了當時的窗口 B,兩人關係不錯。後來 B 離職轉職到另一家公司,主動內推 A 一起加入新團隊。


A 感謝對方的提攜,也順利轉換跑道。起初一切都很順利,直到 B 開始經常請她幫忙,把重達三到五公斤的包裹拿去寄件。


最初,A 總是爽快答應,心想:「他對我有恩,這點小事幫一下也沒什麼。」但這樣的請託漸漸成為日常。久了,他感到困擾卻又不敢說不,擔心如果拒絕,會不會被認為是忘恩負義的人?


當你是個感受力強、又習慣為別人設想的人,這樣的界線模糊情境,很可能就是職場上的日常。


建立人際界線,不是為了不通人情、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讓我們在照顧他人之餘,也不忘尊重並善待自己。至於如何保護自己,同時維持與同事的友善關係?我們可以試著從幾個「小練習」開始。


高敏感與高同理的工作者,常見的 3 種內在拉扯:

1. 難以說「不」


因為你在意他人的感受,總害怕一句拒絕會帶來傷害或誤會。


「拒絕他,對方會不會難過?」考慮到對方感受,說「不」好像又更難了。


「你之前不是都會幫我嗎?怎麼這次就不行了?」這樣的話語,一瞬間就讓我們心生愧疚。


2. 太容易被他人情緒綁架


高敏感的你,往往能感受到對方語氣裡一點點不悅,或眼中的落寞,便開始思索:「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要不要再補救一下?」於是內心的小劇場開演,耗掉原本要照顧自己的能量。


3. 默默承擔看不見的勞務與情緒負擔


除了工作上的職責,你可能還不自覺成了情緒出口、團隊協調者、甚至是「常常幫忙收尾的人」。



3 個你可以開始練習的界線方法:


1. 先覺察:我現在是真的想幫,還是只是習慣性答應?


有時候我們當下會反射性地答應,但事後越想越不對勁,甚至責怪自己「怎麼又沒守住底線?」這樣的感覺,就是界線鬆動的提醒。


你可以開始記錄:「當時我感覺如何?下次如果再發生類似的事,我會怎麼做?」這樣的覺察,未來將能慢慢指引你做出符合心中想法的決定。


2. 練習延後回應:「我想一下,晚一點回覆你。」


為自己爭取一點緩衝時間,不急著答應。也提醒自己:對方提出請求時,其實也準備好接受不同的答案。如果他因為被拒絕而不開心,那是他要消化的情緒,不是你必須扛起的責任。


3. 建立「保留區」:屬於你自己的空間與原則


例如:下班後不回訊息、在忙碌時設定「暫不協助」的時段,或告訴對方「我可以幫忙這一次,但下次我可能沒辦法了」。


如果你習慣協助他人,那也可以在適當時機也請對方幫忙,讓關係變得更平衡。



柔軟不是委屈的代名詞


高敏感與高同理,是很值得珍惜的特質,但如果沒有界線的守護,它們也會讓你慢慢耗盡能量。職場上的關係,就像一顆氣球,如果只有一方不斷承受壓力,總有一天會撐破。


你可以選擇,在氣球快要爆炸前,適時地放一點氣 —— 透過一次次的覺察、每次練習「說不」的時刻、每個自我照顧的決定,把自己放回生活的中心。


別擔心~那些值得的人,不會因為你的界線而離開。他們反而會因為你的真誠與穩定,更願意靠近。




ree

運用教練力的 3 個步驟,化解職場中的冷暴力與無聲對抗

教練實作專欄|彥麒教練


在職場中,我們最常面對的挑戰,其實不是工作內容本身,而是「人」。尤其是那種你必須合作的人,卻總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你明明禮貌溝通,對方卻冷淡以對;你提出建議,換來一句「我再看看」就再也沒下文;甚至在會議上,你說的話好像被當空氣一樣無視。


這種看似無聲,卻持續削弱你能量的互動,其實是一種常見的職場現象:被動攻擊、冷暴力、惡意沉默,以及團隊協作中的隱性破壞。


最難的是,你無法直接對抗這種行為,因為它幾乎沒有明顯的錯,只留下一堆不確定和心裡的不舒服。那我們該怎麼辦?


一、把專注放回自己,是走出消耗的第一步


你可能已經和其他朋友聊過這件事,試著找到「他為什麼會這樣」的理由。你可能問過:「是不是他本來就很難搞?」甚至想過:「還是他根本就是故意的?」


這些問題很真實,也代表你正在努力理解。但我們很容易卡住在一個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卻忽略了我們自己其實也可以做出選擇。


從教練的角度來說,當我們遇到關係問題時,第一步不是解決別人,而是看見自己:


我到底被什麼樣的行為觸動了負面的情緒?


為什麼我覺得疲累、沮喪,卻又無法轉身離開?


把專注拉回自己,不是責怪自己,而是重新拿回選擇權。當你開始這樣問自己,你就不再只是被這段關係推著走的人,而是可以開始重新「設計互動」的人。


二、訓練覺察與驗證:從混亂中建立清晰的內部邏輯


當你願意停下來觀察自己,下一步是進入更細緻的覺察。我們不是要找「真相」,而是要找到「可行的假設」,然後透過實際行動去驗證它。


這是一個三階段的鍛鍊歷程:

1. 行為脈絡觀察:什麼時候開始變了?我怎麼知道?


你可以先回憶一下,第一次覺得對方「變了」或「難以合作」是什麼時候?


是在主管面前,他故意跳過你、不提你的貢獻?


是原本可以配合的小事,開始出現拖延或忽視?


這個階段很關鍵,因為你不是單純在抱怨,而是在幫自己建立一個「現象與時間點的對應表」,這會讓你從「感覺模糊的不舒服」轉化成「可觀察的互動線索」。


2. 形成假設:他為什麼會這樣?我有幾種可能的推論?


接下來,你可以根據前面觀察到的脈絡,試著藉由你對於他的覺察,建立幾個假設:


假設一:他正在經歷某種職涯壓力,對外界封閉。


假設二:他對這個專案有不同的看法,但不想正面衝突。


假設三:他覺得你越來越主導,內心感到不平衡。


假設四:他一向就是比較消極或防衛型的工作者。


你不需要急著知道哪個才是真的,而是先允許自己帶著假設去觀察、去對話,像偵探一樣「搜集更多行為證據」。


3. 用小行動去驗證:我可以怎麼做,來試試我的推論?


接下來的行動,不需要是破釜沉舟的大談判,而是設計一個「測試性對話」,看看你能不能打開對方的反應窗口:


「最近我們合作的頻率變少了,我在想是不是有哪個地方我沒處理好?」


「那天的會議我有點意外你沒表示意見,蠻想知道你的真實想法。」


「我不確定你現在對這個專案還有沒有興趣?如果有困難也可以說。」


這些話的共同特點是:「不指責,但坦白;不期待立刻解決,但願意釋出誠意。」


你的行動不一定會成功,但這樣的驗證,會給你一個很重要的訊號:這段關係還有沒有可被調整的空間?你是否還有影響力?



三、選擇:在理解與行動之後,誠實面對自己真正想要的關係策略


當你經歷過覺察、推論與行動之後,你不再只是單方面受害者,而是這段關係的參與者與觀察者。此時,你就可以回來問自己一個非常本質的問題:


「我想怎麼面對這段關係?我還願意再嘗試嗎?」


有些人會在這裡選擇轉移、換部門,或甚至離開公司。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基於清晰評估後的選擇。


不論哪一種,都比「默默忍耐」、「壓抑情緒」來得更有力量。你會更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中試過什麼、願意到哪裡、底線是什麼。而這些覺察,會變成你未來在任何職場互動中都能帶著走的自我教練力。



教練力,是為自己建立清晰、堅定、溫柔的行動力


教練的能力從來不是去修理別人,而是陪你看清你正在經歷的世界,然後從中找出你願意負責的部分,與你有能力改變的方向。


當你願意把焦點從對方身上,拉回到自己的思考與行動時,你就開始擁有了一種微小但強大的影響力——不再被困在無聲的職場冷戰中,而能夠從混亂中打開一點空間、一點勇氣,去選擇怎麼活在這段關係裡。


你值得更好的職場關係,而那個「更好」的開端,或許不是對方的轉變,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與你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ree

面對職場逆境的 5 個轉念方法

5th 初階/ 4th進階培訓教練|Ariel 艾莉兒

曾經,在職場遇到一位極度情緒化的主管,讓我對於上班非常排斥,甚至嚴重到無法發自內心的開心,得去身心診所拿藥以不至於讓情緒處於低谷。


由於主管對新人特別沒耐心,也沒有帶人經驗,能明顯感受相較於資深同事,主管態度特別差,稍有差錯便會破口大罵。


面對這樣情緒化的主管,天天提心吊膽,身心俱疲覺得痛苦而不想上班。面對這樣讓人崩潰的情況,我嘗試過這 5 種方法來調適自己:


1. 固定運動排解情緒:


不論工作多累,每週安排一兩次的運動,透過運動達到舒壓並找回短暫開心的情緒。


2. 睡前療癒舒壓儀式:


睡前點些精油,透過香氛味道緩解自己過於緊張的情緒,同時也能達到短暫的放鬆療癒時刻


3. 強力後盾神隊友:


面對不友善的主管,幸好有一群幽默且會互相幫忙的同事在我身旁默默支持著,一起取暖吐苦水,偶爾資深同事的出面幫忙,也能讓日子稍稍好過些。


4. 準時交付工作,變通應對主管:


面對情緒化偏見的主管,即使盡可能把事情做好,也無法達到他的標準。於是決定放寬心,面對主管的情緒,練習讓自己不因他的話語而被影響,趁他心情好時跟他討論工作,或請同事協助與主管溝通,降低被主管情緒影響。


5. 建立自己的「面試關鍵提問」:


既然職場環境無法改變,那就積極向外尋找理想的職場環境,面試提問時,會特別針對主管管理方式、做事風格瞭解清楚,以避免再次遇到同樣的狀況。


工作,佔我們生命中近 50% 時間,既然都要工作,就絕不要屈就於高薪而忍受不合理的職場對待。一直都相信著,一定會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只是需要時間慢慢找尋。


現在,我找到能讓我每天保持愉快心情的工作,天天帶著正能量與好心情去上班。你呢?今天上班開心嗎?



ree

從濫好人到自我照顧:我找回職場界線的過程

8th 初階培訓教練|珍尼


手邊忙不過來,卻還是接下臨時任務;其實不願意,卻又擔心拒絕會讓人失望。你總是配合、盡力、不添麻煩,但下班後卻默默問自己:「我怎麼又變成了濫好人?」


過去的我,也總在第一時間答應請求,不論多臨時、多打亂原本安排,都會硬著頭皮完成。久而久之,我成了大家口中的「好配合」、「情緒穩定」的 Yes man!但在這些表面圓融的回應背後,我總是忽略內心感受與需求,直到有天精疲力盡,甚至懷疑:「我還有選擇的權利嗎?」


忘了自己,也就難以設下界線


回頭看,我的「濫好人」模式並非一夕形成,而是長期習慣把別人放在前、忽略自己的結果。我怕拒絕、怕失望別人,總想維持表面的和諧。只是,越忽略自己,越難知道什麼是我真正願意的,什麼不是。


回到自己:我需要的是什麼?


在一次職涯教練對談中,對方問我:「你在工作中的理想樣貌是什麼?」我才驚覺,自己總是配合環境、忽略了「我希望成為怎樣的工作者?」


從那之後,我開始練習兩件事:


一、是當面對請求時,先自我覺察與提問:問問自己「是心甘情願,還是怕拒絕?」


二、是根據過去經驗建立「個人工作守則」,例如「保留臨時任務的協商空間」與「下班後不處理非緊急訊息」,一步步找回穩定感與界線感。


如果可以對那個不小心成為濫好人的自己說一句話,我會說:「你不是自私,而是在學習好好照顧自己。因為在這同時,你也更能清楚地回應他人,同時保有自己。」學會設下界線,不代表我們變得冷漠,而是能以更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與他人連結。


或許你可以從一個提問開始:「在職場裡,我想成為怎樣的自己呢?」然後,試著為自己寫下一條「個人工作守則」,幫助自己在下一次選擇中,不只是習慣地說「好」,而是真心地回應。



ree

練習建立工作的界線感

10th 初階培訓教練|Alice


星期五下班前的最後 30 分鐘,原本和朋友約好要聚會,卻在此時,同事突然丟來一個緊急需求。你知道答應意味著要加班,但又難以開口拒絕,心裡一陣掙扎,喉嚨像被什麼卡住。


朋友的聚會畫面在腦海中閃過,隨即被一種熟悉的聲音壓了下去—— 「如果我拒絕,他們會覺得我不夠負責吧?」 「大家都這麼忙,我怎麼能這麼自私呢?」


於是你擠出微笑,說:「好,我來處理。」一邊手忙腳亂地打開電腦,一邊匆匆回覆朋友訊息:「抱歉,臨時有事!」加班的同時,心裡又累又悶,甚至有些氣自己,但更多的是隱隱的內疚——彷彿總是在照顧別人,卻從未真正照顧過自己。


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經驗。內心深處擔心,不幫忙就會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彷彿必須不停付出,才能證明自己有價值,才能被愛與尊重。


然而,試圖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本身就是件極為辛苦的事。 當這樣的情緒浮現時,請溫柔地提醒自己:「我們是有選擇的。」


設定界線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的負責。界線感是自我價值的延伸,也是健康合作的基礎。如果總是無條件滿足工作需求,時間一久,健康、家庭與情緒會被忽略,心也會逐漸疲憊。


請記得,界線不是隔絕他人,而是尊重自己;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穩定的力量並持續支持他人,也才能在職場上真正成長。


當然,建立界線並不容易。面對超出工作範圍的要求時,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當你總是說「好」時,內心真正的聲音是什麼?

2. 如果你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被愛」,今天會做出什麼選擇?

3. 這份工作是否與你對自己職涯的期望與目標一致?


當我們先真實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想法,就能逐步擺脫先說「好」的慣性,開始練習建立清晰的界線感。真正有價值的付出,不是壓抑自己、追求完美,而是專注在與自身目標一致的努力上。


你不需要犧牲自己,也一樣值得被珍惜。


最後,請記得: 你永遠有選擇的權利。你可以更溫柔地對待自己,也可以讓世界知道——「你希望如何被對待」。



以上是本期《擁報 Free Hug》的全部內容,歡迎你回信跟我們分享你的啟發、敲碗你想要看的主題,或是簡單的留下鼓勵,都會給我們編輯團隊很大的力量唷!




ree

跨屆交流會分享|跨界交流中獲取的感動

11th 初階培訓教練|Lumi

我第一次參加 AndAction 的跨屆交流會是連初階教練課也還未結訓的時候,內向的生性使初入會場的我感到有些緊繃,名為社恐的不自在感盤踞在心頭。所幸,我很快地感受到四周的空氣飄著柔和的風、素昧平生的人在言談之間透著溫婉,就座不久,初見的尷尬便在與組員的言語之間消散。


不同屆的培訓教練們出身自形形色色的領域,對我來說,這次參與跨屆交流會的最大收穫就在於汲取了各式各樣的生活靈感。在我眼中,當時在場的教練們都發著星星般閃耀的光。分配到同桌而相識的組員們、在會場中隨興走動時遇見的人們,每一件想嘗試的事物、欲實踐的想法都讓我拓展視角、開闊眼界。


與跨屆的學長姐們互動的過程猶如經歷一場酣暢淋漓的洗禮,在這超越職種與屆數限制的場域,一切美好想像皆成為可能,不論人生目前是何種模樣、在這裡都能被數十名教練的人生體悟交織成的棉網溫柔地接住。「有來參加真是太好了!」散場的向晚,心靈被充飽了電的我如此想。



詳情請於教練社群裡了解 (參與過初階培訓者即可報名參加)



ree


歡迎參與過 AndAction初階培訓的夥伴參與,詳情請於工作坊網站了解。




《擁報 Free Hug》Editorial Team


ree

總編輯|諾亞


ree

執行編輯|Chloe


ree


ree



Contributors


ree

教練專欄|彥麒教練

ree

ree

5th 初階/ 4th進階培訓教練 Ariel 艾莉兒

ree

ree
11th 初階培訓教練

lumi

ree

ree
10th 初階培訓教練

Alice

ree

ree
8th 初階培訓教練

珍尼

ree


ree




 
 
 

留言


錨點 1
Group 3648.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