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法憲教練

過度為他人負責,導致同理心疲勞

太為他人著想卻常常不被看見,可能會導致「同理心疲勞」,反倒出現「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對方都看不見」的心情。


別人不一定會改變,但你可以允許他們不改變


世界不會和我們想的一模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大部分人都是在有限的思維中生活,以累積多年的價值觀在做決定。即使不認同,也不需要去努力說服別人。


你不需要等待他們改變,甚至也不需要期待對方改變對待我們的方式。因為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大多取決於他們是怎樣的人,而非你是怎樣的人。等待別人改變,只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複雜。


允許別人不改變,因為責任不在我們身上。只有當事人自己想改變,改變才可能發生。想痛苦的人,會刻意創造折磨人的思想來讓自己受苦,誰也無法拯救他。


有句梵文諺語是這麼說的:「Kashtasya sukasya nakopi data.」—沒有人能帶給你幸福或悲傷,所有的感受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創造的


即使付出曾換來背叛,也不要丟失自己的良善


曾熱情付出卻被冷漠以待,曾過於善良卻遭無情背叛。這種經歷會讓人開始認為「給予就代表自己有所損失,善良本身就是一種吃虧」。所以寧可當個冷漠無情的人,自掃門前雪,顧好自己就夠了。


然而,眾多研究結果都顯示,「給予」可以獲得更多機會。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且在生活中維持穩定、快樂的人,往往都是「給予者」。


那麼,其中不被掏空的要訣是什麼呢?《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曾為此做過相關研究,將「給予者」分為兩類:


  1. 底層給予者(selfless givers)缺乏對自己的關注,總將他人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前。耗盡精力和時間,卻反而變得貧困且疲憊,成為被掏空的受害者,無力去維持給予的行為。

  2. 頂層給予者(otherish givers)專注於幫助他人,但也會注意自己的利益。盡可能「達成共好」,透過「雙贏」的方式幫助別人,與人們共同創造長遠的價值。


這兩者的關鍵差異在於,「頂層給予者」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在給予的同時也懂得畫清界線,與「索取者」保持適當距離,而不至於被利用、榨乾,相對來說更能長期維持「給予」的行為。





很多時候,大家對善意的界線是處於模糊狀態,以致於會被看似更有力的說法動搖,委屈自己擔負起無法承受的良善。即使願意付出、有能力付出,也不求回報、不為了金錢、感謝或讚譽,也不代表我們必須無底線地犧牲自己


「有個同事每個連假都會找我代班,因為她知道我很宅、連假不太會去哪裡玩,而且我也很好說話,幾乎都會答應。漸漸地,她把我連假幫她代班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我是有點不開心,因為這也是我的假期,我願意幫忙不代表我總是必須犧牲。所以上次中秋節,我就決定要拒絕代班。說出口時,她滿臉錯愕,然後用委屈的語氣說:『蛤!怎麼可以,你之前不都會答應嗎!我行程都已經排好了耶!你不早說,這樣突然改變讓我很難安排!』當下我也不知道怎麼反應,想了想,覺得她說的好像有道理,所以我又幫她代班了。」

										— 二十九歲╲電話客服╲王先生

善良是一種選擇。缺乏界線的善良會讓付出變得廉價,讓自己被不恰當的關係利用。該拒絕就要拒絕,要知道自己可以付出到什麼程度、明確知道自己的界限,三秒內就要決定是否該答應。這才能讓自己有辦法維持更長久的給予能量。


付出時請務必保持真實,並確保自己享受給予的過程。無需給出自己擁有的一切,也不必假裝成別人,試圖用虛假的方式給出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最具價值、最有力量的永遠是真實,這才是真正觸動人心的祕密


本文摘自《擁抱停頓》- 跨越關係阻礙




 

瞭解更多AndAction:

AndAction Life Coach 教練服務網站:https://coach.andaction.cc

AndAction 教練培訓課程網站:  https://coach.andaction.cc/coach-training-program

歡迎與我們聯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