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報 Free Hug No. 10》朝著理想的親密關係前進
- Chloe教練
- 7月4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每月送達的一份擁報,來自 AndAction 的 Free Hug。

朝著理想的親密關係前進-總編輯引言
在這封談論親密關係的擁報的開頭,我得要先跟各位承認,這個議題並不是我的強項。我不太擅長有意識的建立親密關係,更多時候是經過一些不刻意的相處,才慢慢地跟我的對象走到一起。但凡我在相處時,多帶有一絲刻意,那段關係大概率就會走向無疾而終的不歸路。
但這並不影響我在每一次的親密關係經驗中,認識不曾想過的自己並且學著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我在初戀當中發現我害怕承諾、在另一段關係中發現我對親密關係的真正期待,然後在最終步入婚姻的這段關係中,我才總算真正地學會了理解並尊重彼此的差異。
幸好我們是《生涯教練電子報》,其實也不是要來「教」大家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的,在做這一期的電子報企劃時,我心裡更希望能跟大家分享,教練技術這個關於聆聽、提問、同理的專業,是否能對親密關係中相當重要的「溝通」環節造成影響?於是有了 AndAction 專欄的《親密關係最不需要的就是給予建議》。
而在教練實作專欄中,我想透過教練的角度來談談「暈船」這件事;這個有點痛苦,但又忍不住深陷在其中的這種狀態,身為教練如果遇到有這種困擾的客戶該如何幫助他?
就算不是教練身分的讀者也沒關係,在《教練如何幫助客戶避免持續容易暈船的現象?》當中有許多珍貴的提問。當你有需要時,也可以用自我教練的方式,向自己提問,並且記錄自己的想法。
最後的教練社群投稿中,有三位培訓教練分享了他們自己的經歷,透過培訓教練們自我的回顧與整理,試著將他們的經驗轉化為可供你參考的故事,也許在某篇文章中,你會得到共鳴、或產生啟發,那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其實,從教練的角度去看待親密關係時,感情是轟轟烈烈還是細水長流,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在 ACP 教練模式之下,我們關注的是在每一段關係當中,你發現了什麼?嘗試做了什麼?接下來想要怎麼做?
我們不求一次做到最好,但我們要一直朝向理想的親密關係前進。

學習教練對話後,
對於親密關係中的對話與角色有什麼樣的影響?
AndAction 專欄|法憲教練
以前的我,總習慣在親密關係中當「問題解決者」。可能我過去工程師背景的職業病吧,當女友跟我說她的煩惱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分析問題、提供建議。但學了教練對話後,我才發現,親密關係最不需要的,就是「給建議」。
從「提供解方」到「深度傾聽」
以前,當女友抱怨工作壓力時,我會直接說:「你應該跟主管溝通看看。」或者:「要不要考慮換工作?」
很明顯,我會感覺到她並不想聽、也不想說更多,但我內心也會覺得不舒服:「這不是你自己想聊的嗎?」、「又不想解決,是怎樣?」
但現在,我會停一下,問:「這件事讓你最困擾的是什麼?」或「這讓你有什麼感覺?」,當對方感受到被關心,自然就會想聊更多。
從「對錯之爭」到「理解彼此」
情侶間難免爭執,而爭執的核心常常是「誰對誰錯」。但學了教練對話後,我發現,衝突的關鍵其實不是對錯,而是彼此的需求沒被看見。
有一次,我在陪女友時還在處理工作,她因此不太開心。以前的我可能會辯解:「這是工作啊,我不是故意的!」但現在,我學會先停一下,然後問:「你是不是覺得我沒有好好陪你?」
這樣的對話方式,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彼此,而不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爭論對錯。
不再糾結「為什麼要買麵包?」
再談談之前網路上一個有趣的測驗,問題是:「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買了一個麵包。」看看伴侶會怎麼回應。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會回:「為什麼心情不好要買麵包?」因為這聽起來不太合邏輯嘛。但現在,我可能會說:「你還好嗎?可以跟我聊聊呀!」
這樣的轉變,代表我不再只在乎「事情的對錯」,而是更在乎「對方的感受」。
其實,親密關係最重要的,不是提供建議,而是陪伴、理解與傾聽。當我們願意真正聆聽對方的感受、放下評價與指導的習慣,關係就會變得更加自在、順暢。
或許,最深的愛,不是告訴對方該怎麼做,而是陪伴他/ 她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教練如何幫助客戶避免持續容易暈船的現象?
教練實作專欄|彥麒教練
在感情關係中,「暈船」總是讓人既期待又困擾。
對容易暈船的客戶來說,他們往往在短時間內對某人產生強烈情感連結,在關係尚未穩固前就投入大量情緒與期待,最終陷入激情、依賴、失落的循環。
本文將從教練的核心態度、專業觀點與實踐策略出發,探討如何協助客戶打破「暈船」循環,建立更穩定的情感模式。ㄛ
一、教練的核心態度:理解、同理與不評判
面對容易暈船的客戶,首要原則是理解與同理,而非指責或強制改變。這些客戶常對自身模式感到困惑,甚至帶有自責與羞愧感,例如:
「我知道不該這樣,但一遇到喜歡的人就忍不住投入。」
「為什麼我總是陷入不成熟的戀愛?」
「我是不是有問題?為何這麼容易依賴別人?」
作為教練,我們提供的是安全的對話空間,讓客戶理解:「你的行為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一起探索內在需求。」當客戶感到被理解,他們更願意敞開心扉,深入剖析自己的情感模式,而非被動接受批評或標籤。
二、教練的觀點:從行為調整到內在動機探索
許多正在暈船的客戶試圖透過行為層面調整,例如「學會慢下來」、「不能太快投入」、「保持冷靜」,但這些自我約束往往無法持久,因為它們未觸及真正的內在動機。
教練的工作,是引導客戶深入理解:「為什麼我會這麼做?」
1. 帶領客戶覺察自己的戀愛模式
對於容易迅速依賴或過度理想化伴侶的客戶,教練可引導他們思考:
「你的成長經驗中,愛如何被表達?」
「當你感到孤單時,會用什麼方式尋求安全感?」
「過往戀愛經驗中,是否曾特別依賴某段關係?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透過深度覺察自己對於戀愛關係建立的模式,客戶能更有意識地選擇行為,而非被習慣性反應驅動。
2. 建立清晰的情感界限
許多暈船者因缺乏明確界限,導致過度投入。教練可協助客戶探索:
「你是否會為對方改變行程、習慣,甚至生活模式?」
「當對方沒有即時回應,你的內在感受是什麼?」
「如何確保自己在感情中仍保有個人空間與節奏?」
當客戶學會設立界限,他們能在關係中維持自我,而非完全依附對方。
3. 重新定義「愛」與「關係價值」
許多暈船者對愛情抱持極高期待與幻想,如「愛情應該充滿激情」、「沒有強烈感覺就不是愛」,導致他們頻繁陷入短暫而不穩定的關係。教練可引導客戶思考:
「理想的愛情關係應具備哪些要素?」
「除了激情,愛情還需哪些條件才能長久維持?」
「如果可以創造一段真正適合自己的關係,那會是什麼樣子?」
這些問題幫助客戶轉變對愛情的觀點,理解「穩定的愛情不一定轟轟烈烈,而是能帶來真正的安心感」。
三、教練的策略:從覺察到改變的實踐
當客戶對自身情感模式有更深理解後,教練可引導他們將洞察轉化為行動:
1. 建立「情感冷卻期」
客戶可嘗試設定適當的觀察期,在認識新對象時,不急於投入,而是觀察對方的價值觀、行為模式,評估彼此是否真正適合。
2. 練習「非戀愛式的親密關係」
幫助客戶培養更深厚的友誼與家庭關係,讓他們學會在不同關係中獲得安全感,而不僅透過愛情填補內在空缺。
3. 設定「關係進展的節奏」
教練可協助客戶規劃:「如果這次希望慢下來,我可以怎麼做?」例如,每週檢視情感狀態,確保自己未無意間過度投入。
教練也許可以做到:幫助客戶打破「暈船」循環
容易暈船的客戶並非「不成熟」或「太感性」,而是內在有未被滿足的需求,使他們傾向快速投入感情。
教練的角色不是讓他們「壓抑情感」,而是幫助他們理解情感模式、學會與自己相處,進而創造更穩定、平衡的關係。
透過深度探索、陪伴、建立界限與行動實踐,客戶能逐步打破過去模式,學會真正愛自己,也學會如何在愛情中找到健康平衡。
最終,他們將能建立一段既安心又充滿愛的關係。

親密關係的另一種詮釋
11th 初階培訓教練|小月
我們經常思考理想的親密關係,而在寵物身上,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與寵物的相處就像是一面獨特的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最純粹的一面。
寵物不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最真實情感的見證者。在與牠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需求、渴望,甚至是對親密關係的期待。
寵物的愛是無條件的。牠們不會因為我的成就或外貌而改變對我的喜愛。在與牠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純粹的接納與愛,這讓我開始思考:在與人建立關係時,我是否也能以同樣的方式接納自己和他人?當我學會對自己更寬容時,我也發現自己更能理解和包容他人。
寵物不會催促我們計畫未來,也不會評價過去,牠們只會專注於當下。當我陪著牠們、輕撫牠們時,也許只是安靜地待在一起,那些焦慮和煩惱似乎都減少了許多。這讓我明白,真正的親密關係不只是共享快樂,而是能夠在無聲的陪伴中找到內心的安穩。
寵物很難用語言表達需求,但牠們總能用直接了當的行為反映出情感與期待。會用溫暖的眼神望向我,或輕輕地靠近,我知道牠們需要關愛與陪伴。而這樣的互動也讓我意識到:在人際關係中,我是否有足夠誠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我應該要願意向重要的人示弱,讓他們知道我也渴望被理解與支持。
過去的我,總習慣優先考慮別人的需求,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在與寵物相處的日子裡,了解到傾聽自己感受的重要、允許自己能擁有脆弱的時刻、也懂得如何在情感中找到平衡。這些改變、讓我在與人相處時,不再一味地迎合對方,而是勇敢地表達真實的自己與接納自己。
寵物的陪伴讓我意識到,親密關係的核心不是迎合,而是誠實地表達自己,並相信對方也能接納這樣的我。學會與寵物相處的純粹,也讓我學會在親密關係中放下防備,真誠地去愛與被愛。

愛,不該是討好的結果。
12th 初階培訓教練|Mikhor
愛,是無條件的犧牲與奉獻?
親密關係像是一面鏡子,它讓我看到自己的光芒,也映照出那些曾經忽視的脆弱。
過去的我,總是站在「包容與奉獻」的角色,努力成為對方的支撐。我以為,只要夠愛、夠體貼、夠付出,關係就能穩固不變。
當他低落時,我像太陽一樣努力發光,試圖溫暖他的世界;當他需要空間時,我便學會壓抑自己的需求,說服自己:「愛,就是給予與犧牲。」
我害怕「不夠體貼」,害怕「被討厭」,害怕關係走向結束。於是,我一次次迎合、妥協,忽略不舒服,甚至愛對方勝過一切。
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愛,讓我越來越累,也越來越迷失。
愛,不是交換、更不是委曲求全
我像考試一樣,繳出了 100 分的成績單,我以為考滿分就能得到對方的肯定和愛,於是我什麼都願意做只要能考到 100 分,卻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愛。
我累了,也想明白了,無論我再怎麼努力,愛情都無法靠「討好」來滿足。於是,我想:算了,就算我再好,結果還是無法如我所願,愛不愛隨便你,我決定要做自己了!
而當我放下那種「非得被愛不可」的執念後,我才驚覺——真正的相愛,是用真實的自己去愛,而不是迎合對方的期待。
如果愛讓我感到矛盾、害怕失去,那只是一種討好、一種渴望被肯定的手段。
我知道,我要學會愛自己,沒有人能填補我內心的空缺。
愛,我們願意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不想再把評分表交給別人,等別人來肯定我。
於是,我不再因害怕失去而勉強自己,因為我知道,願意擁抱我的好與壞的人,才值得在我的生命裡。
男友曾對我說:「我覺得我很幸運,可以遇到還不是最完美和最好的你,這樣我才可以陪你一起慢慢變好。」
這句話,像一束光,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現在的我,選擇愛自己,也選擇更健康、更自由的感情。
我也明白,愛情應該像煙火與彩虹,它讓生活更美,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

那些我們漏接與漏給的愛
12th 初階培訓教練|Isa伊莎
「你測一下愛之語吧,會不會我們一直在用錯誤的方式表達愛?」
當交往十年、論及婚嫁的初戀男友和我提分手時,我嘗試釐清關係中的問題以挽救這段關係,因此在某次爭執裡,我說出了這句話。
什麼是愛之語?
美國心理學家 Dr. Gary Chapman 提出「愛的五種語言」,幫助伴侶了解彼此表達與接收愛的方式,增進關係。
五種愛之語:
肯定言語:透過讚美、鼓勵和感謝的話語來表達愛意。
服務行動:以實際行動,如分擔家務、提供幫助,讓對方感受到關懷。
真心禮物:贈送精心挑選的禮物來傳遞愛意,重點在於心意,而非價值。
精心時刻:花時間與伴侶共度時光,專注於彼此,深化情感。
身體接觸:透過牽手、擁抱、親吻等肢體接觸來表達愛與關懷。
我與初戀男友一起做了測驗,結果令我們震驚。他的最高分是「禮物」,而最低分是「肯定言語」;而我的最高分正好是「肯定言語」,最低分則是「禮物」。
那一刻,我苦笑了。原來我們相愛十年,卻始終用錯誤的方式愛著;這十年裡的爭吵與不快樂,或許來自不理解彼此需求,所累積的挫折。
當他精心送我手作卡片時,我的反應不如他的預期;當我陪他騎公路車,期待被肯定時,他問我能不能騎快一點。
我意識到,怪不得我這麼討厭他不稱讚我!因為我最想要的愛,他偏偏不懂!對他來說,或許也是類似的感受吧……
覺察與溝通:愛的關鍵
雖然最終我與初戀男友仍因種種原因分開,但「愛之語」讓我意識到在親密關係裡,不斷覺察自身和檢視關係的重要性,而分享彼此習慣表達,以及渴望接收愛的方式,是討論關係互動模式很棒的媒介。
從此,在認識一個人時,我會好奇他的愛之語,思考交往後的相處模式是否符合期待。在親密關係中,我學會回應對方期待的愛,也更敏銳地觀察他的表達方式。同時,我更勇敢、坦率的告訴對方我想要的愛。
愛,是人類最複雜卻著迷的情感
「我想要的愛是什麼?我喜歡如何去愛?」
透過不同的媒介在關係裡覺察、溝通與行動,得以協助我們一步步畫出屬於自己愛的地圖,在其中擇己所愛,愛己所擇。
愛之語測驗連結:http://love.cssa.org.tw/

AndAction 近期活動分享 - 教練咖啡師試營運
在結束一週忙碌的週五夜晚,我們想邀請你,來杯手沖咖啡與教練咖啡師來場對話吧~

看完培訓教練夥伴的分享,你是不是也心癢癢的想要跟《擁報 Free Hug》的讀者們來點互動呢?歡迎所有經過培訓的夥伴與我們共同創造精彩的內容。期待收到你的投稿,為讀者們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體會!
《擁報 Free Hug》Editorial Team
Contributors
以上是本期《擁報 Free Hug》的全部內容,歡迎你回信跟我們分享你的啟發、敲碗你想要看的主題,或是簡單的留下鼓勵,都會給我們編輯團隊很大的力量唷!

Comments